寓言故事教案(收藏6篇)。
寓言故事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守株待兔》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7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讲的是古时候一个种田人,偶然得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守在树桩旁边等着,结果再也没有得到野兔,地也荒了。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2、继续练习默读课文的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感知兔子撞死在树桩上是一件极偶然的事情、那个种田人“白捡”到野兔后“乐滋滋”的心情和盼望天天能捡到野兔的心理,悟出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
3、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教学重点: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懂得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的道理。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解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地方,我们一起到田地里去看一看。(课件出示田地图)你们瞧,春天来了,田里已经长出了绿油油的庄稼。在田边曾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师:故事的名字就在老师的板书中。拿出小手来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板书课题)
生:跟着老师一起书空写课题。
师:(指着‘守’)这个字怎么读?
生:读“守”。
师:谁能给它组个词?
生:防守。
师:“守”在这里指的“守侯”。
师:谁能用“待”来组词?
生:看待。
生:等待。
师:“待”在这里指的是“等待”。
师:“株”指什么?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株”在文中指的什么?
生:“株”指的是树桩。
师:你们同意吗?你们看这是什么?(图片:树桩)。树桩是露出地面的大树的一部分。(出示词卡:树桩)这个词谁会读?
生(齐):树桩。
师:弄清楚了“株”的意思,我们再来看课题,“守株待兔”就是什么意思?
生(齐):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生: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质疑课题
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种田人为什么要守株待兔?
生:是怎样守株待兔的?
生:守株待兔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答案就藏在我们的书里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3页,自由地读课文。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师:课文读完了,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读书情况。
1、这些生字你们认识吗?谁来叫出它的名字?(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指名读。
2、叫3名同学接读课文。
生:小声读课文,用自己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四、深读课文,明白寓意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种田人守株待兔的起因是什么?
生:有一天他在田里干活,一只野兔忽然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到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师:这只野兔不知怎么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想一想,“撞”会发什么样的声音?板书:撞
师:这只野兔怎么会一头撞死在树桩上呢?请大家拿起书来,带着这个问题,齐读第一自然段。
生:兔子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死了。
师:“窜”是什么样子呀?我们跟着种田人一起去看一看。(课件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你们注意看这只野兔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
生:野兔飞快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生:野兔向闪电一样从树林里跑出来。
生:野兔慌慌张张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师:同学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跑就是“窜”。板书:窜
师:什么原因,野兔会这么慌张地从树林里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呢?大家猜一猜?
生:也许是一只老虎在追它。它就从树林里窜出来,不小心撞到了树桩上。
生:也许是猎人在追它。它跑得太快,就撞到到了树桩上。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一想这段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声音真洪亮,读得很流利。老师也想读一读行吗?
生:行!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谁能评价一下我的朗读?
生:老师把“忽然”读得很快,让我感觉想不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生:老师把“窜”读的很重很快,让我感觉野兔真的从树林里飞快地跑了出来。
师:大家听得真仔细。我们一起读第一自然段。还可以把你自己的体会也融入到朗读中。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句子: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师范读。“白捡”是不是白天捡呀?
生:不是。
师:那“白捡”指什么?(板书:白捡)
生:没花一点儿力气就捡了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生:不费吹灰之力。
师:面对这样意外的收获,种田人的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生:乐滋滋。
师:“乐滋滋”是什么样的表情?
生:很高兴。(露出高兴的神情)
师:我们一起乐滋滋的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读句子。
师:种田人捡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心里乐滋滋的,他会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
生:哎呀,你看我今天运气真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生:我今天没想到能捡到这么肥的野兔,真幸运。
师:同学们,这个乐滋滋的种田人还有一个更美的想法。
生:(课件出示句子: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读句子。(读时强调了‘每天’)
师:从你的读中我感受到这个种田人希望天天能捡到一只野兔。谁还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读时强调了‘一只’)
师:从你的读中我感觉这个种田人希望每天不多捡,只捡一只野兔他就满足了。
师:同学们,能不能带着你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自由朗读句子。
师:兔子撞死在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
生:不会!
师: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偶尔。
生:偶然。
生:巧合。
师相机板书:偶合、巧合。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种田人他知不知道这是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呢?
生:不知道。
师:他是怎么做的?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完之后划出有关语句。注意我有要求,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生:默读课文后划出有关语句。
师:谁来读一读你划出的语句?
生: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师:(课件出示:从此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句子。
师:(出示词卡:从此)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谁来读一读?
生:从此。
师:从什么时候起,他就丢下了锄头?
生:从他捡到野兔以后,他就丢下了锄头。
师:(出示锄头图片及“锄”字)你们看,这就是锄头,知道锄头是干什么的吗?
生:除草的。
生:挖土的。
师:老师来告诉你们吧。锄头是除草的、弄松土地的劳动工具。他丢下了锄头说明了什么?
生:他以后不再干活了。他准备不劳而获。板书:不劳而获。
师:种田的人,他不干活。那他能干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两句话。(课件出示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句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我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读完以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读句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句子没有“整天”,第二个句子有“整天”。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板书:整天)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一样了?
生:第一句没有“整天”,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等。第二个句子有“整天”,就是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师: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哪个词要重读?
生(齐):读句子。
师:种田人为什么“守株待兔”?现在你们明白了吗?(课件出示: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他想——,所以他——。)谁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说说原因?
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所以他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
师:谁还愿意再来说一说?
生:因为这个种田人看见一只野兔撞死在树桩上,他想这样的好事会天天发生,所以他就守株待兔。
师:(看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到课文中124页的插图,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他呀,不干活了。当别人在地里浇水施肥时,他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拔草捉虫时,他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庄稼大丰收的时候,他还在?
生(齐):守株待兔。
师:他守株待兔的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
师:他守株待兔的结果就是?
生:庄稼全完了。(板书:庄稼全完了,一无所获)
五、深化明理,拓展延伸
师:现在假如你从种田人的身边走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师:通过劝告种田人,我们也明白了。(指着板书)有些事情是偶然的,巧合的,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不然最后将一无所获。
师:像守株待兔这样通过一个故事说明道理的文章,我们称它为寓言。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课后我们可以读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这本书,相信你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六、观察分析,练习书写
师:认读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字。
寓言故事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尝试用连贯清楚的语言大胆表述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感受角色鲜明的特征,创造性的运用动作、语言表现故事内容。
(3)丰富词汇:得意。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能够用连贯清楚的语言,大胆表述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活动准备
1、狐狸和乌鸦的头饰。
2、《狐狸和乌鸦》课件、故事动画;音乐《去郊游》《小乌鸦爱妈妈》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室外站好,导入:“孩子们,美丽的春天来了,外面的景色多美呀,我们一起去郊游好吗?”听《去郊游》进入活动室。出示课件:大树林
“美丽的树林是小鸟的家,看,飞来飞去的是什么鸟?”出示课件:乌鸦“它的妈妈年纪大了,它飞出来给妈妈找吃的,我们一起帮助它寻找食物好不好?“听《小乌鸦爱妈妈》做热身运动。“它找呀找,终于找到了一块肉,可就在这时,来了一只狡猾的狐狸,它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引出故事《狐狸和乌鸦》
二、基本部分:
教师有表情的讲述故事1遍。提问:乌鸦找到一块肉,心情怎么样?
引导幼儿学一学乌鸦高兴的样子。我们一起看看它是怎么高兴的?
2、请幼儿看《狐狸和乌鸦》的动画。提问: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的肉,会打什么坏主意?(把肉骗到手)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怎么对乌鸦说?乌鸦怎么做的?引导幼儿学说,并想象表现出动作。引导幼儿讨论:狐狸是不是真的想听乌鸦唱歌?你觉得狐狸怎么样?(狡猾)乌鸦为什么会上当?(爱听好话、奉承话、赞美的话)我们能不能学习它?
3、引导幼儿自由选择角色进行故事表演,及时对幼儿进行教育: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不能光听好话,以免上当受骗。
4、鼓励幼儿展开想象,将故事改编成《聪明的乌鸦》进行讲述。
5、讲评幼儿活动情况。
三、活动延伸:
1、请幼儿在表演区分角色表演故事。
2、请你续编《聪明的小乌鸦》
教后反思:
1、教师的提问要有效。提问应简洁、明了,教师的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一次提问与回应,让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真正优质的集体教学活动,应该是在精心预设的同时,灵活的生成与调整。也只有在有准备的调整中,幼儿的经验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老师在活动前已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已有经验,考虑孩子可能出现的回答或问题,进而又预设了第二层次的提问,即我们所说的追问。所以,我觉得,老师的提问应该落脚在对孩子的关注、了解,在活动前要多想、多思考!
2、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素质、较高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演绎作品,感情要投入。教师的语言、语气、语调、肢体动作都是演绎作品的关键。活动《狐狸和乌鸦》有了一个较完善的设计,有画面的冲击,有音乐的渲染,再加上教师的全情投入,相信演绎的效果也会更好,孩子也更投入。
第三、对于幼儿的语言要及时进行鼓励。
总之,童话故事不仅让孩子感受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还为孩子养成“遇事要多动脑筋”的良好品格奠定了认识基础。对大班孩子来说,这是次不可或缺的学习。同时也让我认识到:好听、好玩的故事不一定在遥不可及的地方,
而是近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之处,我们缺少的,只是静心地去解读和品味。
寓言故事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并用生动、连贯的语言续编故事内容;
3、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 引出故事:
1、 教师做狐狸的模仿动作,请幼儿猜一猜:这是谁?是一只怎样的动物?
2、 提问:乌鸦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它有什么缺点?
二、 学习故事:(边看多媒体故事边提问)
1、 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看见了一片肉会怎样?会打什么坏主意呢?
2、 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1)狐狸是怎么骗乌鸦的?(请模仿狐狸的`语气回答)
(2)听了狐狸的赞扬,乌鸦会怎样呢?
3、 欣赏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乌鸦为什么会上当呢?
三、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师: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会上当?狐狸又为什么能骗到肉?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四、 续编故事:
鼓励幼儿从多种角度续编故事
(1) 讲道理或求情
(2) 想办法再骗回来
(3) 采用战斗的方法夺回来。
活动反思:
狐狸和乌鸦是一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两个小动物各自有各自鲜明的个性。通过他们两个动物之间的三次对话,揭示了一个不能轻信别人的好话的道理。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这三次对话,从而把握寓意呢?首先,我自己认真理解这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了解到幼儿喜欢看动画片这一兴趣特点,把整个故事制成了集声像动画于一体的课件,师幼在讲授、问答、讨论中加强互动和联系的活动方法。然后,根据该教学活动的目标来进行本次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太多,幼儿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活动的目标并未真正达成。
寓言故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守株待兔、窜、乐滋滋”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体会种田人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便抱有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种田人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便抱有的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明白寓言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析题意,存疑惑,粗知文本。
师:亲爱的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
师:这个故事呀,就藏在我们的27课,打开课文之前,孩子们一定要听清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想,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行,现在赶快打开读读吧!
生:读文
师: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告诉我,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叫——(生齐说)
真棒,现在请大家把右手拿出来,书空,跟老师来写一写这个“守”字。上面一个宝盖头,表示的是房子,下面一个寸字。看着这个小房子,守着这方寸之地,就是“守”。
看,课文里的他守的是--------
对了,是树桩,也就是标题里所说的“株”。( 画:树桩 简笔画)
师:守株待兔的意思就是:守着树桩等待兔子。
二、齐探疑,知文意,解“为何守”。
师:孩子们记忆力真好,再考考大家,谁在守?(生:种田人)种田人守到了什么?你们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吗?( 画:种田人简笔画 )
(片段一: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全完了。)
请学生来评价生所读,评后再读
A师:老师听到你把一天一天读得很慢,感觉真的过去了很多天,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受一起来读读吧!
B师:老师听到你把一天一天读得很快,老师感觉日子过得飞快,现在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觉受一起来读读吧!
师:从这句中你明白了什么?(板:庄稼全完了)
师:庄稼为什么全完了?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吗?请用“”把句子划出来。
(ppt片段二: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
师:好,我们现在来交流一下。
生:从此他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来撞死在树桩上。老师这里有两句话。(PPT 出示句1: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坐在树桩旁边等着。句2:种田人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我请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生:读句子。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第一个句子没有“整天”,第二个句子有“整天”。
师:这个同学观察得非常细致。(板书:整天)有“整天”和没有“整天”的句子,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谁来说说怎么不一样了?
生:第一句没有“整天”,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在等。第二个句子有“整天”,就是不管刮风下雨,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师:想一想第二句话该怎么读呢?
生:读第二句话。
师:你把“整天”读得很响亮,让我觉得种田人不管白天黑夜他都在那里等着,不离开。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句子。
师:一个种田人,他本应该干什么?
生:拔草,施肥,捉虫,种田
(师标注范句读)师:可是,他却丢掉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你们瞧!种田人丢下了锄头,当别人在地里 时,他整天在守株待兔;别人在地里时,他整天在守株待兔;当别人的的时候,他还在?(在PPT7基础上点击显示种田人想象兔子撞在树桩上的插图部分)
师:看着别人在辛勤地劳动,他却无动于衷。庄稼就是在这一天天的等待中荒芜。李老师相信,现在让你们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更有感触。一起来读读吧。(PPT:从此,他丢下了锄头……)
生:个读
生:齐读
师:种田人整天什么农活也不干,难怪他的庄稼全完了。他之所以守在这里,是因为—————(学生齐答)
请孩子们读读1-2两个自然段,看看当时捡野兔的情景吧!
生:自由读文
师:来说说,野兔是怎么撞死的?请你来说
生:
师:野兔是怎么出来的,看,它来了!(PPT 演示: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的动画)
谁能说说,你注意到这只野兔是怎么样的从树林里跑出来的?
生:野兔飞快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生:野兔向闪电一样从树林里跑出来。
生:野兔慌慌张张地从树林里跑出来。
师:孩子们,像刚才大家说的那样,飞快地、慌乱地,没有方向地跑就是我们课文里所说的“窜”。(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忽然”的用法,回归文本)
师:什么原因,野兔会这么慌乱地从树林里窜出来,结果撞在树桩上?大家猜一猜?(PPT:一天,这只兔子 ,所以从林中窜出来撞在树桩上死了。)
生:一天,这只兔子发现一只老虎在追它,所以从林中窜出来撞在树桩上死了。
生:一天,这只兔子发现一位猎人,所以从林中窜出来撞在树桩上死了。
师:孩子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我们可以猜想,可能是遇到了什么意外碰巧撞死在了树桩上,这样的好事情会不会每天都发生?
生:不会!
师:也许几十天以后会再次发生,也许几十年以后会再发生,也许永远都不会再发生。像这样不经常的,很少发生的事情,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
生:偶尔。
生:偶然。
师:这两个同学说得非常好!我们把不经常,很少发生的事情,用“偶然”、“偶尔”来形容。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新词,跟老师读一读。(板书:偶然)
师:可那位种田人还想得挺美的,瞧(PPT出示句子: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生:读
师:面对这意外的收获,种田人心情怎样?谁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生:乐滋滋
师:你有乐滋滋的时候吗?
师:谁来学着种田人的样子,乐滋滋地想一想,读读这句话(读后评价)
师:是呀,干活多累呀,不如捡野兔那该多好呀!
还有谁愿意来读读
生:个读-------齐读hC179.coM
师:你想,烈日炎炎之下,光秃秃的树桩旁边,那位乐滋滋的种田人在那苦苦地等,等着那第二只姗姗来迟的兔子,可是,等到了吗?(指着板书说)
生:没有……
师:第二天,他还是坐在那里边等边想,想什么?
生:就算他今天不来,总有一天会来的
师: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可他连兔子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可是他的心里却还是那么想。
生:它已经就要来了。
生:每天我都在这里等都没有等到,今天肯定会有一只大野兔的
师:他最终还碰到了野兔吗?
生:没有……
师:你觉得这个种田人怎样?
生:我觉得这个种田人好傻……
师:课文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PPT:生活要靠 ,不能靠 。 )(可派同学上台写,写的同时,可以请其他说。)
师:寓言故事就是这样,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旁板:寓言)
师:看着这个愚蠢的种田人还在那里傻傻地等待,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劝劝他吧!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格子里。你可以对种田人说,可以对自己说。
三、同步拓展,加深理解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刚才你们劝种田人说的话,也是作者韩非子(旁板:韩非子)要劝后人的话,同时也是他写这则寓言的寓意所在。韩非子还写过很多有趣的寓言故事,比如“自相矛盾”、 “老马识途”、“ 螳螂捕蝉”、“讳疾忌医”、“滥竽充数”等,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去看看,会告诉我们很多道理。书上的课文是根据古文改写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守株待兔》的古文版(PPT点击展示古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出自《韩非子.五蠹(dù)》
最后,让我们配上音乐,想读的孩子一起跟老师来读读。
四、祝福与希望
人生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守株待兔的情况,希望每一个同学,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不要为了一只兔子,失去了整片的田地。
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寓言故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4、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难点:
体会寓意
设计特色:
在阅读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师生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课前准备:
搜集其他寓言成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们打个招呼吧。
师:第几次来这里上课了?和上一次来这里上课有什么不同吗?看到你们的爸爸妈妈们都坐在这里和你一起上课,心里怎么样?(紧张)
你们知道今天爸爸妈妈过来最想看到是什么吗?想对爸爸妈妈们说点什么吗?
师:好,希望我们都能用最好的表现给你们的爸爸妈妈们一个惊喜!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寓言两则》。让我们一起跟老师来把课题写一遍。
师:你能来把课题读一读吗?
生:读题
师:你真了不起!这里边有两个生字,谁再来读一读?谁还想读?一起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的吗?(什么是寓言?)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了不起!
那大家都听过寓言故事吧,你能回忆一下,以前你都听说过那些寓言故事吗?
出示:(掩耳盗铃、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坐井观天)
指名读。(扩大读的数量)
师:这篇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两则”。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揠苗助长》。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揠苗助长”。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课后大家预习了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出示生字。
师:这些生字你都掌握了那些?指名学生说
师:那你能来读一读吗?
yùzésòngjiāopímènbó
寓言两则宋国焦急筋疲力尽纳闷兴致勃勃
指名读
师:这些生字中,你觉得那些字在字形、字音上有必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
齐读
2、生字学会了,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书读的怎么样,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完成填空:
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自己的禾苗就把禾苗结果。
3、现在谁能说一说“揠苗助长”的“揠”是什么意思?“助”又是什么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师评价:你真了不起,老师不讲你也能自己解决。
明确:揠,“拔”的意思。揠苗助长就是拔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三、自读自悟
1、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咱们试着演一演,怎么样?(想)别忙,想要演好这篇寓言,首先咱们就要揣摩一下文中这个人的动作、语气,把这个人当作自己,来,自己先试着读读课文。看看事情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从他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的语气?(焦急)从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看的出来呢?
出示:宋国有个农夫,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天天到田边去看。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1)“巴望”是什么意思?(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
课文中为什么要用“巴望”而不用“希望”呢?我们来换个词来读读,看有什么不同。
①他巴望着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指名读,扩大读的面积)
②我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
(2)“天天”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每一天都来)
师:星期一来吗?星期二来吗?……晴天来吗?阴天呢?
能通过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吗?
(3)我们也来学着他的样子来把这一句读读看。(齐读)
(4)这一段当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自己的禾苗长的快些?
出示:“可他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师:他读的怎么样啊?谁能来评价一下?(突出了几个字“一点儿也没有长”)
师:你也能学他的样子来读一读吗?
师: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吗?
生:禾苗实际上是长高了,只是生长的速度很慢,一两天是不会有多大的变化的,而这个人不懂植物生长的规律,所以就认为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于是就想办法帮它长。
师:这个人为什么觉得一点儿也没有长?
生:因为他太着急了!
师:来,我们一起再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农夫焦急的心情。
师:现在谁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总结一下这一段的意思?
过渡:心里着急就得想办法啊,于是他苦思冥想了一阵,终于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是什么办法呢?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二小节,看看他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
(二)第二段
师:他想出了怎样的办法?
出示: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的筋疲力尽。
师:原来他苦思冥想的办法就是用拔的方式来帮助禾苗快快的生长。
师:想出了办法,按理说他应该是很轻松的,可是他还为什么筋疲力尽呢?
生:“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所以才筋疲力尽。
虽然是这么的累,你看看他的脸上的表情:高兴着呢,怎么会是这样的表情呢?(总算是看到了自己的禾苗生长了一大截)
出示:观察人物图画
(词串联系)你能用你学过的词语来形容一下他的表情吗?
3、你能读出这种既高兴又累的感觉吗?试试看!谁再来读?(扩大面读一读)
4、齐读
过渡:看着自己想出来的办法,农夫觉得自己的办法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默读就是不动唇,不发出声音,放在心里读!)
(三)、第三段
出示:回到家里,他兴致勃勃地说:“真把我累坏了!可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
生:认为自己的办法很好!
师:你是从文中的那些地方看出来的呢?(兴致勃勃)
看来这个人真的累极了,可是他又为什么兴致勃勃呢?
生:想到自己的禾苗要长高了,心里自然很高兴了
师:所以,他虽然是累坏了,但还说自己的力气“总算”没有白费,认为自己这么做对极了。
师:你们也能试着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啊?(请学生评价)那你来读读看!
齐读
(四)、第四段
过渡:他这么着急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得到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小节。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
生:(太着急了)禾苗被他都拔起来了,违背了植物生长的规律。
师:如果你是这个农民的邻居,看到了这一幅情景,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禾苗要慢慢的长,急着长只会是坏事)
师:对啊,禾苗的生长也有它一定的规律,如果咱们不依照它的生长规律急于求成就会坏事,这----就叫做“揠苗助长”。
(五)、表演内化
这样精彩的故事,想不想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看一看啊?先请同学们自己在小组里练习一下,一会我们找同学上来演一演(教师下去和学生一起探讨)
学生表演(评价)
师:表演结束了,老师想采访一下他们。
师:农夫,你看到你的禾苗长了一大截,心里怎么样啊?”
农夫:高兴啊,再累我也高兴,总算看见我的禾苗比别人的又长高了一大截。
师:“小禾苗,被农夫拔了上来,你有什么感觉?你想对禾苗说些什么吗?
生:(我难受死了,觉得好疼!)(我疼死了,刚刚在泥土里生根,又被拔上来了)(我觉得我吸不了养分了,喘不过气来了!)
生:你这样把我们活生生的拔出来,你会后悔的。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农夫说点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说话练习)
老师曾经就碰到过这样一位妈妈,他要求他的孩子学钢琴,可她的孩子在一学期没有能达到她的要求,她就责怪打骂她的小孩。你能用上“揠苗助长”这个词,对她说点什么吗?
五、总结寓言道理
师:学习完了这则寓言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
师:我们不光要明白这个道理,最重要是要真正引以为戒,在生活中不要犯同样的错误。
好,这一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下课,同学们再见!
寓言故事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