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科学教案(通用11篇)
发布时间:2024-04-01简单的科学教案(通用11篇)。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一、活动题目
中班科学教案――玩纸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玩纸活动,初步感知不同材料纸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乐于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各种废纸(大小、形状、颜色、特性等均不相同,但一定要干净)、酒精灯、火柴、脸盆、水、胶水、剪刀、抹布等。
五、活动过程
收集废纸活动。
幼儿将幼儿园和家中日常生活、学习用的绘画纸、复印纸、彩色纸、皱纹纸、蜡光纸、旧挂历纸及一些碎纸片均收集到班里的废纸箱里。
玩一玩。
(1)这些是什么样的纸?
①报纸、挂历纸。
②图画纸、牛皮纸。
③复印纸。
(2)纸可以怎样玩?
①纸可以撕。
②纸可以搓成一团团。
③用剪刀,然后再粘贴。
④可以卷成纸卷。
(3)哪些纸容易撕,哪些纸轻,哪些纸厚?
①这种牛皮纸我撕不了。
②这种白纸好撕。
③挂历纸厚,不透亮。
④报纸比挂历纸轻多了。
做一做。用废纸制作美丽的物品。如太阳下的向日葵、五彩树、热带鱼等。
说一说我的作品。
(1)我用纸折了一个手提包。
(2)我用报纸剪了一个窗花,剪了一个纸帘。
(3)我用纸做了一顶漂亮的帽子。
(4)我撕了许多“面条”。
做纸塑。
(1)纸浆:课前幼儿亲手将收集的废旧纸撕碎浸泡在水中。
(2)幼儿自己尝试玩纸浆,捏成不同造型。
(3)幼儿纸塑设计,按照自己想法设计自己喜欢的造型。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活动目标:
1.知道丝瓜的名称、种植季节以及生长过程。
2.学习正确使用简单的种植工具,如铲子、喷水壶。
3.萌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劳动工具。
2.丝瓜秧苗。
活动过程:
一、情景带入主题
1.孩子们,刚刚我们去逛了逛幼儿园的菜园地,你们发现里面都种了些什么呀?(西红柿、土豆、葱等)
2.那你们发现有种长长的瓜吗?谁认识?(丝瓜)
3.那我们也来种种吧!
二、交代任务及要求。
我们要把长好的丝瓜秧苗种到菜园地里,种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秧苗的根。
三、种植丝瓜。
1.师幼共同整理种植园地。让幼儿知道一些整地的粗浅知识,认识一些农具,提高幼儿种植兴趣。
2.师幼一起种丝瓜。
教师示范:用小铲子挖一个深一点的坑,小心的分出一棵瓜秧,放入坑内,注意根部尽量保持垂直,然后用泥土盖上根部,浇上水。
重点指导幼儿挖坑、浇水,秧苗入土、覆土最好由教师完成。教师提醒幼儿浇适量的水:用手指蘸上去,既不干,泥也不粘手指为好。
幼儿合作种植。(在种植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
四、学习护理丝瓜的技能。
1.丝瓜种好了,我们应该怎么爱护它们呢?教师告诉幼儿丝瓜会爬藤,组织幼儿观察成人如何搭藤架,如何施肥。可让幼儿经常浇水、观察,若发现异常情况,商量解决方法或告诉老师。
2.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指导幼儿用图画表示丝瓜的生长过程。(长出几瓣叶子——开花——结果等)
3.鼓励幼儿每天来认真观察、记录。
五、可根据实际情况种植黄瓜、苦瓜、葫芦等其他瓜。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一、导入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学生质疑。
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提出感兴趣的话题
二、探究活动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的资料分小组交流一下。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
重点知识:
(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
(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
(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生:……
小组交流。
生:……
生:……
让学生经历表达、倾听、交流的科学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根据有关资料、联系事实,通过推理,初步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索方法。
熟记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知识梳理
让学生体会科学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常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活动是根据幼儿园建构式课程《有趣的昆虫》这个主题进行改编的一节科学课,抓住幼儿对昆虫的兴趣,在认识昆虫后初步了解哪些昆虫是益虫和害虫,让幼儿知道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并能大胆的进行角色表演。
2、 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3、 有初步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意识。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知道有关保护益虫、消灭害虫的知识。
活动难点:能将常见的昆虫区分益虫和害虫。
活动准备:
课件、动物头饰、昆虫头饰、事先丰富有关昆虫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活动
1、 出示小蜘蛛头饰,它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呢?
2、 小蜘蛛在森林里开了一家商店,你们猜猜它开的是什么商店呢?(引出故事题目)
二、 观看课件《蜘蛛网商店》
1、 哪些小动物来买蜘蛛网了?
2、 小狗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3、 小熊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4、 小兔买蜘蛛网干什么?小蜘蛛是怎么回答的?
5、 你觉得小蜘蛛对小狗、小熊、小兔说的话对吗?为什么?(启发幼儿讨论蜻蜓、蜜蜂、知了等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6、 启发幼儿思考,还有谁会来买蜘蛛网?它买蜘蛛网干什么呢?它是怎么对小蜘蛛说的?小蜘蛛会卖给她吗?
三、昆虫乐园
在这张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哪些昆虫是益虫?哪些是害虫?为什么?
四、虫虫游戏
幼儿自选头饰扮演昆虫,音乐起,所有跟着音乐做动作;音乐停,扮害虫的幼儿立即蹲下不动,扮益虫的幼儿就喊“苍蝇(蚊子、蟑螂),消灭它”。幼儿互换头饰,游戏继续进行。
创作思路:
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时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在户外草地上、花丛中,小朋友常常为发现一只小小的昆虫而雀跃不已。于是,我从幼儿兴趣入手带领孩子进入昆虫的世界。
在《有趣的昆虫》主体中,发现幼儿对昆虫非常感兴趣,为此我选择了这节科学课《蜘蛛网商店》,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也让幼儿更深一步的了解昆虫,在本次活动中我认为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就非常的恰当,将深奥的科学知识编成有趣的故事、制成动画展示给孩子们看,并通过课件直观地看到昆虫的基本特征。让幼儿完全溶入到意境中,身临其境,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一定的情景,有趣的课件互动游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归拢,提升起来,激发了幼儿探索昆虫的兴趣。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建立保护大气不受污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用更多的方法、充分的证据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学难点
对无法看到的现象(空气的存在)如何把现象放大,让学生感知到。
教学准备
水槽、硬纸袋、塑料袋、集气瓶、砖块、吸管、风车、面巾纸、香水、记录纸(气泡图、维恩图、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猜猜里面有什么?)
1、师:出示黑袋,如果不打开,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里面有什么?
学生摸并判断,教师分别拿出验证:苹果、乒乓球、矿泉水。
2、师:抖抖空袋子,问“还有什么?”(空气)
二、证明空气存在
师:关于空气,同学们能介绍一下空气是什么样的吗?
1、空气知识的了解(同学们对于空气都了解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并汇报,教师进行归纳板书在黑板上。)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空气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那它真的存在吗?你有哪些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袋子里有空气?
3、小组讨论开始实验研究研究方法(教师巡视,参与各种方法验证)
4、生交流汇报
5、师: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
三、空气无所不在
1、师取一袋学生空气提问:这里面的空气哪里来的?(教室)
2、师:我们身体中也有空气,水里面也有,那粉笔中呢?
3、师提示可以把粉笔放入水中,如果有空气会怎样?(有气泡产生)
4、师:空气就在我们周围,它无处不在!(板书课题)
四、空气与我们
1、师:动物需要空气,植物也需要,那我们人呢?
2、观看空气被污染图片,说说你的想法。
3、:我们应该从点点滴滴做起,在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气、低碳、环保,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美丽的地球。
五、比较水和空气
1、师: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2、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和空气讨论汇报
3、师利用维恩图空气与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六、结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空气,你有什么收获?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教学目标:
1、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2、通过油菜花的观察活动中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3、说出花的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在对一颗油菜的花进行观察后能推测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教学重点: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构造。
教学难点:知道油菜花的各部分组成名称。
教学准备:
学生个人和小组观察的油菜花若干,小卡片、镊子、放大镜若干,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春天到了,油菜花开了,桃花开了,蒲公英花开了……花草树木以白花盛开的形式宣告:创造新生命的工作开始了!同学们,平时有认真地观察过花吗?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花的世界好吗?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出示一颗油菜,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
(2)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3)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自己解决描述所需的油菜花各部分名称的词汇问题。
(2)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关于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关于油菜花各部分的分类摆放
关于“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的花瓣是四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并推测花蕾的变化。
(1)观察一个花蕾;把这个花蕾画下来。
(2)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说说推测依据。
(3)画除花蕾未来变化连续图(或排列花蕾的变化连续图照片)。
(4)课后寻找一个花蕾进行实证性观察。
5、交流与小结。
(1) 关于油菜花,我们知道些什么了?
(2) 对于各种各样的花,我们想了解些什么呢?
三、小结
板书设计:
2.1 油菜花开了
1、观察一棵油菜
2、观察一朵油菜花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教学后记: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设计意图: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在玩中发现身边的科学,并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幼儿对探索的兴趣,积累探索的方法。
在“转动的陀螺”活动中,我们重视让幼儿获得直接的操作体验,引导幼儿在比较和分析中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如,第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生活经验,发现转动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引起幼儿对转动这一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玩陀螺的愿望。第二个环节是让幼儿借助教师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操作和交流,调动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激活幼儿的思维,从而使他们发现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第三个环节是活动延伸,因为影响陀螺转动的因素有许多,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只可能发现其中的几个因素。教师的提问能激发幼儿再探索的愿望,拓展幼儿的思维。
目标:
1.对物体转动变化感兴趣,探索影响陀螺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2.尝试在探索和比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准备:
1.直径6厘米左右的红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2.直径6厘米左右的黄色塑料圆片(数量与幼儿人数相等),在塑料片的偏离中心处打一个小洞,刚好适合牙签通过。
3.牙签(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棉签,纸盒,吸管,记录纸,笔。
4.打印汉字“转动”。
过程:
一、回忆、交流生活中的转动现象
1.出示汉字“转动”,引出话题。
师:今天玩游戏前我先考考大家,这两个是什么字?
师:看到“转动”两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生活中有哪些转动的现象?这些转动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2.教师总结要素,帮助幼儿梳理搜集到的信息。
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许多转动现象,这些转动有的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比如电风扇、洗衣机、微波炉;有的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乐,比如陀螺玩具、故事磁带、锦江游乐园大转盘等。
3.承上启下,引出任务。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玩会转动的陀螺,不过今天的陀螺不是从商店里买来的,而是要我们自己做的。
二、自主探索。发现影响转动变化的一些因素
(一)自由探索
1.教师介绍材料,交代任务。
师:这里有许多牙签,还有红色和黄色的塑料片。请你尝试用这两片塑料片制作两个陀螺,比一比自己制作的两个陀螺在转动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想一想让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发现黄色陀螺比较难转,红色陀螺比较容易转。
3.交流、分享,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牙签在红、黄陀螺上的位置不一样。
师:你想用哪个陀螺参加转动比赛?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呢?
辅助性问题:
(1)红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黄色陀螺塑料片上的小洞洞在什么位置?
(2)牙签插在塑料片的中心和插在塑料片的旁边做出来的两个陀螺在转动时有什么不一样?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牙签插在塑料片上的位置有关系。
(二)转动比赛
1.师:大家都选择了红色的陀螺来参加比赛,现在请你找个好朋友比一比,看看谁做的陀螺转得稳。
2.幼儿找同伴进行比赛,教师观察指导,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你的陀螺比他的陀螺转得稳(或不稳)?
3.师:现在你们陀螺上的牙签都插在塑料片的中心,为什么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稳,有的小朋友的陀螺转得不稳呢?
(帮助幼儿发现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上方,有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的下方,大家在转动陀螺时用力方法也不一样。)
辅助性问题:
(1)看看比赛的两个小朋友的陀螺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幼儿发现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中间,塑料片离桌面远:一个小朋友的陀螺的塑料片插在牙签下方,离桌面近。)
[page_break]
(2)为什么同样一个陀螺有时转得稳,有时转得不稳呢?
4.教师总结要素:原来陀螺的转动和塑料片在牙签上的位置有关系,也和转动的方法有关系。
延伸活动:
师:今天我们在做陀螺、玩陀螺时发现了这么多关于陀螺转动的秘密。这里还有纸盒和吸管,它们能变成陀螺玩具吗?有什么办法让这些陀螺转得更稳呢?我们可以到活动区去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 简单的科学教案 ⬬
活动目标:
理解故事的内容,感受故事的诙谐情趣。
初步了解瓷器光滑、坚硬、易碎等特点。
活动准备:
瓷杯、瓷盘、瓷碗、花瓶等器具(可事先布置在活动室的窗台、区域、桌子上)。
瓷猫或其他瓷玩具。
挂图《瓷花猫》。
语言磁带或CD。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教师:你觉得老鼠见了猫会怎么样?
教师:可是有一只猫却被老鼠摔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欣赏故事《瓷花猫》。
教师讲述故事开头至"如果真的有猫,他就得考虑带着太太和孩子搬家了"--教师:故事中的小老鼠叫什么名字?他想去干什么?他吃到蛋糕了吗?为什么?
--教师:怕怕和妈妈怕猫么?你是从故事里的哪些地方听出来的?
--教师:谁来学学怕怕和妈妈害怕的样子?(引导幼儿表现"哧溜一声跑了回来","直打哆嗦"的样子等。)教师接着讲述故事至结尾。
--教师:鼠爸爸有了什么新发现?
--教师:鼠爸爸是怎么发现它不是真花猫的?
--教师:鼠爸爸对花猫做了哪些事情?谁愿意学一学鼠爸爸?
--教师:你觉得这只花猫是由什么做的呢?(幼儿做简短推测。)--教师:鼠爸爸的判断很准确,真的是一只假猫,是一只用瓷做成的花猫。故事的名字就叫"瓷花猫"。
再次欣赏故事。
生活中的瓷器。
教师出示各种收集来的瓷玩具(每组一个)--教师:这些都是什么?
--教师:摸一摸、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其他的玩具(可以和玻璃的、布的进行对比)比,它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玩的时候要小心?
--教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瓷器?
活动延伸:
幼儿熟悉故事之后可以进行故事表演。
按照材料对教室里的玩具进行分类,并制作材料标记,如塑料制、木制、纸制、铁制、陶瓷制等。
活动反思:
《瓷花猫》这个故事富有生活情趣,故事中角色的动作逼真又夸张,非常适合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教师可以让幼儿在熟悉故事的基础上,跟随故事磁带进行表演,表现出"害怕"和"试探"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变化。
由于故事情节有趣,部分幼儿可能不会关注到"瓷花猫"的形象特点,对此,教师应当顺应幼儿的兴趣点,先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再通过事先准备好的瓷玩具,帮助幼儿感受瓷花猫坚硬、冰凉、光滑等特点。
-
我们精彩推荐简单的科学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简单的科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