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实用十四篇)_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2022-05-26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实用十四篇)。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这是年仅28岁的杨根思,在-战争中带领战友宣誓的一席话。为了保卫阵地,他毫不畏惧地抱起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展现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

苦大仇深,参加革命队伍

1922年冬,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五官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在他4岁时,被地主折磨致死,母亲含冤成病,不久离世。贫困饥饿的逼迫,使得年幼的杨根思不得不顶着烈日风雪去给地主种田、放牛,仇恨的种子就这样深深埋在了他幼小的心灵中。15岁时杨根思被哥哥带到上海林记地毯厂当学徒工。在这里,相依为命的哥哥在包工头的压榨下死去,杨根思也备受压迫。杨根思亲身经历了旧社会的黑暗,目睹到劳苦大众遭受的迫害,渴望能改变这种不公的现状。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军部重建,部队迅速壮大,革命浪潮席卷整个南方地区。杨根思听闻家乡来了共产党、新四军,带领穷人闹革命,这消息让他无比振奋,回乡后立刻参加了民兵基干队。1944年2月,在革命队伍的影响下,杨根思毫不犹豫加入了新四军,成为革命战士。在部队里,杨根思向排长表达报仇出气的想法,排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你可知道,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在受苦受难,多少人家破人亡。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部队生活的耳濡目染,开阔了杨根思的革命胸襟,逐渐让他懂得更多的革命道理。在部队的诉苦大会中,杨根思看到许多和他一样遭遇的战友,进一步坚定了革命理想和信念。

浴血奋战,取得赫赫战功

1945年春,杨根思所在部队南下,收复了日军占领的浙西地区。国民党顽固派连续调集重兵企图歼灭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杨根思跟随部队参加了粉碎敌人阴谋的浙西自卫战。在战斗中,杨根思敢打敢拼,拿着手榴弹冲进敌人阵地炸死哨兵,为先头部队赢得宝贵的进攻时间。战斗结束后,杨根思被评为战斗模范。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根思和部队向山东挺进,行军路途艰难,他帮助队友背米袋、扛机枪,丝毫没有抱怨。11月,部队到达山东莒南,杨根思加入中国共产党,满怀激情地向党组织表示:“我这一辈子都交给党了。”

1946年,国民党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准备进攻解放区。在围歼泰安守敌的战斗中,杨根思冲在最前面,眼睛受伤不下火线,用18颗手榴弹歼灭屋顶的敌人,占领制高点,帮助部队取得胜利,再次被评为战斗模范。这期间,杨根思一心想在战斗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他看到爆破在攻城中展现的巨大威力,便下定决心报名学习。同年10月,在鲁南郭里集战役中,杨根思不顾敌人密集的炮火,三次将拉雷放在敌人碉堡下,为全歼守敌立下大功,被誉为“爆破大王”。此后,杨根思又在齐村战斗中,连续爆破敌人碉堡群并俘虏了近一个排的敌人,被华东野战军领导机关授予“华东一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48年,杨根思在淮海战役中被任命为新四军华东第一纵队第一师排长,率领一个加强排突入敌阵,以少胜多,获得“华东三级人民战斗英雄”的称号。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军五十八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的杨根思,受到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耿耿丹心,拼得此身为胜利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战争,杨根思带兵由东线紧急入朝。东线多高山,气温达到零下30多度,战士们穿的还是华东军区发的薄棉衣、棉鞋。加上敌机轰炸,战士口粮不能及时供应,只能吃冻得硬邦邦的土豆。为了保证部队战士安全和鼓舞士气,杨根思每晚都在战士们睡下后查铺,并且寻找玉米壳给战士们铺鞋底防冻,讲解革命知识,鼓励战士们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1950年11月29日,在第二次战役中,杨根思所在部队负责配合第九兵团作战,坚守1071高地东南侧小高岭阵地以阻击敌人向南突围。敌人猛烈的炮火和轰炸将工事摧毁了一遍又一遍,杨根思和连队战士一次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战斗间隙,杨根思对战士们说:“敌人凶,我们要更凶。子弹拼光了拼枪托,拼断了枪托再拼洋锹。绝不能丢阵地,丢阵地就是丢脸。”言毕,他带领战友们宣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消灭所有反动派。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全人类解放,我们要守住这个阵地。”数次阻击成功后,杨根思身边只剩下几个战友,而后续部队被阻隔在半山腰,无法上来增援。杨根思果断命令通讯员把重伤员背下阵地,在重机枪手打完子弹后又命令机枪手撤出阵地。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杨根思从容不迫地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杨根思特等功,追授他“特级战斗英雄”的称号,列入《志愿军战斗英雄谱》,杨根思所在连队被追授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并修建杨根思英雄纪念碑。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题词赞誉他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

杨根思烈士的事迹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在临清江反击战的时候,就出现了3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到了上甘岭战役时,出现了包括黄继光在内的68位杨根思式的英雄。黄继光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杨菊,上海市人,高中文化程度,家庭经营较宽裕。他在青年时代,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一心追求真理,向往革命。为了寻找抗日救国的道路,1940年春,他毅然离开了亲爱的父母,温暖的家庭,告别了繁华的大都市,只身来到苏北。起初落脚在启东县大丰乡,不久找到了当地抗日政府,领导同志见他文化较高,安排他当小学教员。他一面在学校里坚持抗日教育,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一面积极协助乡政府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由于杨菊工作积极主动,迫切要求进步,1942年被领导批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委派他担任大丰乡乡长兼税收员。他斗志高昂,不辞辛劳,日夜奔波,勤奋工作,使该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调动了群众的提议积极性,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敌人对杨菊早已怀恨在心,处心积虑,妄图谋害。但他在群众的掩护下,如鱼得水,敌人的阴谋一直未能得逞。

1946年下半年,国民党反动派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形势紧张,大小集镇被敌人侵占,给解放区经济造成很大困难。当时杨菊在海门县财粮局工作,一次奉令来到敌我斗争最激烈的富余区组织抢运公粮,变卖公棉,任务艰巨而复杂。杨菊竭尽全力,发动群众,及时完成了任务。

1946年12月29日,杨菊在富余区六平乡郁家大坝附近执行任务时,发现敌人从三面包围上来,此时有不少区乡干部和民兵正在附近开会,讨论抢运公粮的具体措施,尚未得知敌人前来包围,回去通知他们疏散已来不及,情况危急。杨菊急中生智,果断地鸣抢报警;时同只身向敌人冲去,敌人呼喊着要活捉他。他眼看无法脱身,就高呼口号,用最后一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牺牲。杨菊为了掩护众多同志安全转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此种可歌可泣的献身精神,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称颂。1948年1月28日出刊的《海启大众》第16期刊登了有关报道,高度赞扬杨菊烈士的崇高品质。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说到雨花台,大家都会不假思索地想到雨花石和烈士陵园.雨花台位于南京城南中华门外约一公里处.

1988年雨花台对外开放,昔日的雨花台曾是蒋介石一干人等屠杀革命烈士的血腥之所.当时的雨花台被他们搅得血雨腥风,阴风阵阵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而如今,雨花台已成为了一处风景名胜,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游客到此参观.

从南门进入,一进门,东西两侧有一男一女雕像,他们神色肃穆让敌人望而生畏、闻风丧胆.

随着深入中心,一个长方形的石雕出现在人们眼前.上面铭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吊兰,山坡上苍松似海,翠竹成林,还有几棵血红的丹枫掺杂其中,它们似乎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景色秀丽宜人.

雨花台烈士陵园不仅有秀丽的景色,还有宏伟的建筑,正中是纪念碑有108级台阶,一根高423米的“擎天柱”印入眼帘,它正面有一座名为“宁死不屈”的铜像,铜像身后的石碑上有着邓小平爷爷撰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碑后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写的碑文.

转过身来,长生池显现在人们眼前,清澈见底的池水犹如一个明晃晃的铜镜,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像镀上了一层金铂似的.

在革命烈士陵园最令我印象深的非纪念馆莫属.里面保存了许多革命斗士的遗像、遗书和遗物.如邓中夏、恽代英、夏明翰和罗登览等人.在1927年——1949年期间,蒋介石等人残暴地杀害了10万余革命斗士,看到这些数字,我眼中抱含着热泪.更当我看到审讯室里的那些可怕的刑具时,我更是痛恨蒋介石一干人等.

雨花台烈士陵园是一座洒满了鲜血的纪念碑,大家要牢记中国的历史,用自己的行动来擦干这座沾满鲜血的纪念碑.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正如诗中所说的,清明到来了,雨也来了淋淋漓漓地下着,也正勾起了人们的愁思和哀伤。雨,似乎有着神奇的力量,它总会有声无形地唤起人们内心的沉痛。在清明前后,大多数人都会从远方奔赴家乡,为逝去的人们烧香,祭奠祖先,这早已成为了人们的习惯。

想到逝去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为了祖国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没有他们,哪来我们美好和谐的中国;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哪来我们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雨,一直下,风,也一直刮,然而我却陷入了思考。

我想到了自己站在烈士碑前,久久凝望着,想着那长眠于地下不复苏醒的革命烈士。从古到今,从抗战到新中国,中国经历了几度磨难,又眼看着多少人为国而亡。革命烈士中,有为了掩护主力部队而被大火焚烧的邱少云;有为了部队坚定不屈炸碉堡的董存瑞;有在敌人威逼诱利下面不改色的江姐……面对他们,我们怎能不肃然起敬他们的伟大功绩怎能不载入史册,让世人所敬仰?他们的英名将与日月并存,让人名永久铭记。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无私,有了他们的崇高,才有了今天美丽和平的环境,才有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先辈们用双手支起了天,用一切代价驱赶乌云,迎来蓝天,即使代价是惨重的,他们仍旧面不改色,坚强不屈,抱着必胜的决心,奋战到底,迎接新未来,开启新中国!

清明时节,回望过去,展望未来,革命烈士功不可没,在这伟大而又严肃的节日里,我们缅怀先烈,用自己的力量,去使新中国更加富强!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多少个黑夜白昼,多少声崇敬的赞语,多少个想念你的日子。你以不可磨灭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你那崇高的爱国热情,已在人们的心里燃起了熊熊大火。追寻你,永垂不朽的英雄——邱少云。

展望今天的幸福生活,回首那暗淡无光的昨天,你的尸骨或许已化作尘土和祖国融为一体,你是她坚贞不屈的写照,你的事迹是后人学习的典范。你壮烈牺牲的那一天,烈日当空,敌军侵占了391高地,我军决定夺回阵地,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我军隐蔽在低处,而敌军居高临下,很容易发现我们潜伏的军队。敌军凭着地利,占了上风,如果稍有风吹草动,我军就会暴露目标,这样一来,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邱少云全副武装,小心翼翼地藏了起来,就算在他身旁,也很难发现。我军的炮火接连不断地轰击敌方,本想在黄昏时分,潜伏的军队杀出去,给敌军来个两面夹击。敌人显得很胆怯,面对我军的进攻,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觉察了他们的前沿阵地不安全了,又不敢冒“火”前进,于是就拿出了他们的看家法宝——放燃烧弹。我军旁边的枯草被烧着了,火苗子“呼呼”地蔓延开了,猛然看去,邱少云的`身上着火了,他的衣服被烧着了,如果他这时采取行动,跳起来,或在地上打几个滚,火就可以熄灭,可这样一来,军队就会暴露,全军就有覆没的危险;并且,在接受任务时,部队就做出了严格的纪律规定: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许暴露目标。邱少云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生死抉择面前,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让军队暴露目标!于

是他一动不动地趴在火堆里,大火在他身上燃烧了整整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位年轻的伟大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步。战士们慷慨激昂,速战速决,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邱少云在困难面前处变不惊,他那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人们的心里竖立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这座丰碑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张明达,海门县三阳镇阳南村人。1925出生,1946年1月参加民兵,担任阳南村民兵中队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4月18日(农历闰二月二十七日)惨遭敌人杀害,时年22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同济乡阳南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锄奸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年轻的张明达积极参加,并在运动中受到了锻炼和教育。1947年初,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进行全面进攻,很快占领了三阳镇、悦来镇等一些重要集镇,张明达毅然接受党组织的决定,带领全村民兵,坚持原地斗争,严密监视反动的地富分子,防止他们向敌人告密、反攻倒算。他还多次机智勇敢地执行治安保卫、军事侦察等任务,将重要情况及时上报,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194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七),张明达在执行任务时,不幸被下乡的敌人逮捕。敌人想从他身上打开缺口,一举扑灭我同济乡的党和民兵组织。因此,敌人百般引诱,要张明达就出真情。张明达面对敌人,说:“共产党员和民兵我全知道,你们杀了我的头也不讲。”敌人见软的不行,先将他投入狱中。张明达乘敌人不备,机智地越狱出逃,但刚进三阳镇西街时,不幸又被敌人抓住。面对如狼似虎的敌人,张明达毫无惧色,赤手空拳与敌人搏斗起来,一连甩倒三四个敌兵,终因寡不敌众,再落魔掌。重入牢狱后,敌人对他的刑罚步步升级,开始敌人把张明达全身捆绑,用香烟头烫他的皮肉,把小便浇灌他的伤口水 继而用夹棍、老虎凳等酷刑,折磨得他皮开肉绽,体无完肤。张明达仍然坚不吐实。

1947年4月18日深夜,敌人将张明达押送到三阳镇西北的牌坊附近刑场,张明达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俞国范,海门县富余区富南乡(现树勋乡国范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上过4年初小,稍长,即随亲戚去上海嘉定拉黄包车,1937年抗战爆发后,返回家乡务农。

1941年底,上级党组织派罗洪、许翠萍等前来富余区做开辟工作,俞国范在这些同志的启发引导下,懂得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参加了革命活动。不久,担任富南乡农抗会主任。1942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俞国范工作认真,经常走东家,串西户,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运动。一次,他组织全乡200余名贫苦农民,打开一个大地主家的粮仓,把囤积的大批粮食分配给缺粮、断粮的贫苦农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通过“二五”减租,农民发动起来了,相继建立了民兵、妇救会、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政权得到了巩固。俞国范被推选为平安乡乡长。

1943年,日伪军实行疯狂的“清乡”,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俞国范站在反“清乡”斗争的前哨,带领乡游击队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敌人对俞国范怀恨在心,把他带领的游击队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一天清晨,从富安镇内四处搜索,妄想逮捕俞国范,结果一无所获。敌人就拿他的妻子问罪。不多几天,敌人把俞国范家仅有的3间房屋烧毁。在敌人的残酷压迫下,俞国范旧恨新仇一齐涌上心头,更加坚定了抗日斗争的决心。

1944年,敌伪把平安乡作为重点“清乡”区。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中共富余区委决定拆除富安镇据点,并把此项任务交给平安乡乡长俞国范。他接受任务后,召集乡干部详细研究行动方案,首先分头发动群众,做好思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紧张的准备工作,在一个晚上,利用敌人兵力空虚的机会,发动全乡民兵群众在区队掩护下,把富安镇上的房屋全部拆除;动员镇上所有在小商店都转移到香台庙、黄家仓等地,设立流动市场。使炮楼里的敌人吃穿困难,走投无路,不得不撤出富安镇。

1945年10月,俞国范受党组织的派遣去九分区干校学习。年底回来时,富南、平安两乡合并为富南乡,实行新乡制,俞国范当选为富南乡乡长。

1946年,从海西区运来万余斤公粮,县委交给富余区保管,俞国范负责把公粮分散保管在可靠的群众家里。是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大举进犯,俞国范响应县委提出的坚持原地斗争的号召,带领其它干部坚持原地斗争。

1947年3月13日,俞国范和陈耀轩、王宝善3人正在云龙村梁家宅侦察敌情,不幸被敌人发现,俞国范等急忙后撤,敌人紧追不舍,3人随即分散突围,陈、王两人向西南突围出去了;俞国范吸引敌人向北,边撤边还击,不幸小腿中弹,跌倒在油菜田里,但仍继续还击。在战斗中连中3弹,光荣牺牲。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曹玉海(1923——1951年),山东省莒县人943年6月参加革命,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2团第l营任营长。1951年2月12日,在朝鲜第四次战役汉江南岸坚守防御作战中,美军1个团在24架飞机、52辆坦克和大量火炮配合下,向他们营守卫的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凶猛进攻。

他勇敢机智,靠前指挥,组织部队打退敌人3次进攻。当一部分敌人突人阵地时,他带领部队英勇反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8岁。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王朴生于1920-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 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

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 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周五上午,学校大队部组织我们到扬州革命烈士陵园扫墓。

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又高又大的台阶。原来还在有说有笑的同学们立刻安静下来,大家排成整齐的队伍,跟着大队部的老师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纪念碑上写着“为国牺牲,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刘老师带领我们一起缅怀革命先烈,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然后,我们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举行了争当四好少年的宣誓活动。我们右手握拳,庄严的宣誓:“争当热爱祖国,理想远大的好少年;争当勤奋学习,追求上进的好少年;争当品德优良,团结友爱的好少年;争当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的好少年。”

之后,我们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我再一次被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正是因为他们不畏牺牲、英勇奋战,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立志要好好表现,争当四好少年!

星期天,我们小记者有一个活动,就是去烈士陵园扫墓。

我一进烈士陵园,我的心情就非常的沉重,仿佛感受到了每个烈士的牺牲场面。有一位老红军战士带着我们小记者开始给我们讲述他们以前的战斗故事。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一次次打败敌人的疯狂进攻。最后,弹尽粮绝,但是,他们没有投降。而是勇敢的选择了跳下悬崖。像他们一样的英雄还有很多。听了这些战斗故事,我对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了一些感受,就是它们来之不易。

今天,通过去烈士陵园扫墓,对我们的心灵是一次洗礼,让我对老一辈革命家的付出又的了一份了解和缅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20-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20-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1920-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20-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聚集了邓中夏、高君宇、张国焘、黄日葵、何孟雄、罗章龙等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建党作准备。李大钊还在北京多次会见共产国际代表,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与在上海的陈独秀遥相呼应,积极活动,扩大宣传,发展组织,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1920-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负责党在北方的全面工作,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和四大上,李大钊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0-年到1920-年初,李大钊频繁地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1月,李大钊作为大会主席团五位成员之一,出席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参加大会宣言的起草等,为实现国共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委员。此后,直接担负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实际领导工作。 在李大钊领导的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和领导下,北方地区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1920-年11月,北京开展声势浩大的支持孙中山北上、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1920-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0-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1920-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高呼“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在全国解放前,李大钊同志的一部分著作虽曾由他的亲属编集,由鲁迅先生作序,但在反动统治下一直没有能发行。直到一九五九年,人民出版社才出版了重新编辑的《李大钊选集》。一九八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经过增订的《李大钊诗文选集》。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百一十多万字的《李大钊文集》。

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为纪念李大钊同志,发扬他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中共中央于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将他和他的夫人赵纫兰同志(一八八三年——一九三三年)的灵柩移葬于新建的李大钊烈士陵园。

李大钊牺牲后,1933年由党在白区的秘密组织将其安葬在万安公墓内。新中国建立后,在河北乐亭、北京等李大钊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相继建立了李大钊的纪念馆。1983年10月,李大钊烈士陵园在北京万安公墓建成,中共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

在松柏苍翠,肃穆庄严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一座占地2200平方米的庭院里,坐落着李大钊烈士陵园。淡青色花岗石纪念碑上,镌刻着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感情的节日。

祖国的历史长河渐渐地倒流着……

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统一和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是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中华民族的新生。

历史定格,英雄长眠。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触摸到先烈们跳动的脉搏,仍然能感受到先烈们呼吸的频率。正是因为他们的伟大,中国巨龙腾飞于九霄之外,华夏巨人屹立于民族之林。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一个古老民族书写下一篇新的乐章,一个泱泱大国崛起于世界的东方!

小学时,老师常说,我们的红领巾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那时,我还不懂其中的含义。如今,我长大了,早已深深地明白,正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宁。我们才得以在舒适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时代的列车已进入21世纪,生活在这个和平的时代,虽然离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年代很遥远,不必再像先烈们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地保卫祖国,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义无反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民主、自由时;当其为这一切,不惧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革命先烈故事,这一切在今天的文明社会里,似乎以被历史的尘封所覆盖。先烈们,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时刻,是你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钢铁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拼搏。你们倒下了,但成千上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了,他们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去继承你们未竟的事业;先烈们,是你们把对国家、对劳苦大众的爱化作战斗中同敌人拼杀的精神力量,不怕牺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势,宣布了蒋家王朝的灭亡,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先烈们,还是你们在正义的-战争中,五战五捷,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先烈们,又是你们在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的几个“五年计划”内再次贡献自己所有的知识和力量,群力群策,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先烈们,更是你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时刻,抛去了家庭和个人的一切,毫不犹豫,挺身而出,把宝贵的生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把满腔的热血洒遍祖国大地。

战争的年代照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成栋梁的机会。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懂得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爱自己,更要爱祖国,我们要发奋学习,为她增光,为她添彩!革命先烈用八年抗战,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回答,生命是人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在重要的时候,个人利益必须牺牲. 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祖国的解放,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英烈们虽打下了江山,但他们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贫穷落后。为了圆民族的强盛梦,让先烈的理想变成现实,每个炎黄子孙都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是的,目前中国还穷,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来开拓、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美国曾经也很穷,美国牛仔当年开发西部时也绝没有可口可乐,但他们的后代没有抱怨、观望,更没有逃避和背叛。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富强起来了。清贫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硬气,继承先烈遗志,实现先烈遗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谁不想自己的祖国日益强大呢?谁不想在走出国门时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呢?祖国是民族的根,爱国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会把爱国作为自己精神的支信和力量的源泉。

⬬ 边疆官兵缅怀先烈事迹材料 ⬬

秦干庠,1931出生,7岁入学,在海洪乡池棚镇小学读了几年书,日伪军占领该镇,学校成了伪军的据点,就此失学。日本侵略军投降后,15岁的秦干庠参加了江中乡游击队。因从小识些字,后来又坚持自学,有一定的文化,1946年秦干庠当了税务员,活动于汤家镇、大洪镇一带。此时,海门茅镇、三厂、青龙港等还驻有敌人,实际上,秦干庠的税收工作地区处在对敌斗争的前哨。

当时,生活和工作都很艰苦,税收人员不多,区里一般四、五个人,税票税款全放在小篮子里。无固定办公地点。所收款项全部作为区游击营的给养。秦干庠胆大心细,许多艰巨的任务收他去完成。他经常到大洪镇敌据点内油坊、商家去登门收税,既讲清我党的税收政策,又交代责任。秦干庠思路敏捷,出言成理。既是宣传员又税收员。

1946年10月30日吃过早饭,税所负责人陈耀阶找秦谈话,要他担任海西区税务所副所长。党的重托,领导的信任,他受到莫大的鼓舞。当天下午,他和所里几个同志去汤家镇西竖河玉龙桥地段征税。此地常有贩卖烟酒迷信品的商人出入。在那里时间不长,但已超计划地完成税收指标,正欲回所时,忽报大洪镇顽军出来袭击,转眼间,敌人已蜂拥而来。在4个税务人员中,只有所长邢企高备有匣枪,其余3人手无寸铁,他们折过玉龙桥,越过小横河,顺着河岸由南岸向东撤退,敌人紧追不舍,不一会儿,枪声大作。此时,秦干庠走在最前面,他明知可以脱险,但他想到篮子里的税票税款以及其他税务人员的安全,毅然斜插向接近敌人的方向奔去,顽军马上把视线转移到秦干庠身上,邢企高等3个同志由于芦苇遮眼,甩脱了敌人的追赶。秦干庠奔到一条斜港,往水里钻云,税票、税款塞进了水底污泥,水面推上水草,当敌人赶到时,剩下的是空篮子一只,人已泅渡到对岸,敌人嚎叫着扑向沟去,企图抓活的,秦干庠拾起碎砖块抵敌,敌人终于射出了一颗罪恶的子弹,秦干庠应声倒在血泊中。

为悼念秦干庠烈士,海南区平港乡干部群众在地主家搞到一口黑漆棺材,举行了由当地党政军领导同志参加的隆重的遗体安葬仪式,并把烈士灵柩运回家乡安放。


文章来源:https://www.hc179.com/hetongfanben/14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