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观后感(分享8篇)。
天路观后感 篇1
该影片讲述的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修筑青藏公路的光辉传奇事迹,高度还原了慕生忠等老一辈革命军人艰苦卓绝、勇敢拼搏的精神,弘扬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通往西藏的运输成本高昂,很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新中国需要一条通向拉萨的公路。在艰苦条件下,慕生忠将军率领两千多名筑路军民,一人一镐,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戈壁上喝冰水、啃干馍,切断25座横亘的雪山,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便打通了从格尔木通往西藏的“生命线”——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全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为西北人民和藏区人民带来了无限福音。
在观影过程中,当看到一个个筑路英雄在艰苦环境中不幸牺牲的镜头时,干警们无不潸然泪下,被筑路英雄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染,被慕生忠将军的坚定信念所打动。干警们纷纷表示,在今后工作中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也更是要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推进审判执行等各项工作,切实当好深入实施“五四战略”、贯彻“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的排头兵,为美丽幸福湟源建设保驾护航。
天路观后感 篇2
观看电影《天渠》,我的内心一直在深深地被感动之中。我不相信欣赏还有什么柔软的地方被这个身影感动着,让人热泪盈眶。仍记得,一个苍老的身影,点燃生命的激情忘我工作地定格在山间,像清晨的阳光不知疲倦,像傍晚的落日,余晖依旧洒满天际……
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走过》中有一句话:“想了解一个人究竟在想什么,比起他所做的内容,其实他所做的方式与途径更重要。你的欲望,决定着你说话或者做事的方式与途径。欲望,就是最基本的元素。”此情此景,电影《天渠》中的黄大发老支书,与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纯朴的村民,硬是与大山较劲,硬是与贫困较劲。那份执着而坚定,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当时做事的时候没有想到现在,只要家乡改变了,乡亲们吃饱饭了就行。”36年如一日,黄大发老支书坚持不懈动员并带领群众,在险峻的山区环境中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水渠。水渠让当地村民逐渐过上了好日子……
我感动于那份震撼,只觉得让我们的心一起一伏强烈地共鸣,只觉得每次重温,泪水就要忍不住夺眶而出。
我想起了一张照片。周恩来总理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身穿毛呢大衣,头戴礼帽缓缓走向人群。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人民尊敬你,敌人害怕你”,这就是我们的总理,轩昂的.气度,大家的风范。
时代楷模黄大发,愚公精神谱新曲。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黔北深谷群山屹,万米天渠绕绝壁。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这就是我们的黄大发老支书,顶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铮铮誓言,响切云霄。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是让他们看得见绿水青山,看得见白云蓝天,看得见碧草小溪,看得见雪域高原……还是让他们在有限的文本中打圈圈?我们不断追问。
一路修行做教师。在这条路上,我,以及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即便要穷其一生,也要“蹲下身子看学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们不会忘记给每一个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同学鼓励,哪怕是再干涸的土地,也要如黄大发老支书一样有着坚定而又执着的信念,播下希望的种子。
从你的全世界走过
你我相逢在璀璨的夜空
你守望初衷的身影
在缀满露珠的山头竞相绽放
你倾尽所有
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你,不老的身姿
温暖我潮湿的信仰
……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生命个体,长成他们应该有的生命姿态、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参天大树,或者遍地野草;无论是芬芳玫瑰,或者无名野花,都要做到心中有生、心中有责,用“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镌刻着光荣与梦想。
天路观后感 篇3
《天慕》这部影片让我对青藏公路的修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影片中,工程师们为了修建这条公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他们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克服技术上的种种难题。但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才使得这条公路最终得以建成。
影片中的主人公们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坚定的.信念。他们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而奋斗,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
影片的画面也非常精美。从雪山到草原,从峡谷到戈壁,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惊叹不已。这些画面不仅展示了青藏公路的修建难度,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总的来说,《天慕》是一部感人至深、值得一看的影片。它让我对青藏公路的修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英雄们。
天路观后感 篇4
影视作品常有一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在现实生活中,无私奉献、造就丰功伟绩的英雄确实少有雷同。黄大发自小无父,9岁时母亲去世,此后便成了孤儿。十几岁时在大冬天打着赤脚给村里站岗,上级领导看到后,觉得这个瘦小的`少年勤劳、能吃苦,于是发展成为党员,吃百家饭长大的他被任命为生产大队的大队长后立誓决心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电。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开始了这段艰苦卓绝的修渠历程。
没有任何修渠技术,测量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没有水泥,沟壁直接糊上黄泥巴;没有起重设备,就在腰间拴根草绳下到擦耳岩用锤子凿。不知道什么叫导洪沟、分流渠,洪水一来,沟渠和草王坝人的心被冲得七零八落。修修补补十几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
过年了,黄大发却带着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没钱买,干脆赤脚步行二十多公里去背炸药,脚板磨破皮,双脚血淋淋的。春去冬来,风餐露宿,三年时间,草王坝人勒紧裤腰带,用双手硬生生凿出了绝壁引水的奇迹!大渠竣工,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这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历时36年完成。
它镶嵌在灵宝山半山腰,就像是从天上引来的,水流到每家每户门口,灌溉着良田、喂养着牲畜。2016年底,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500元。结束了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男人娶不上媳,光棍村名声不胫而走的日子。
天路观后感 篇5
电影《天渠》讲的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的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在观看电影过程中,心情复杂,感慨,感动,感激,几度热泪夺眶。
感慨是因为那个年代还有人生活在如此缺水的地方,让人难以想象,正是因为如此缺水,才出现了共产党员黄大发这样的.新愚公,花了36年时间,带头开创了“天渠”。
感动是因为主人公黄大发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带领其他党员以及老百姓开渠,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最为感动的是,当他下崖多次后,体力不支时,马上安排儿子下崖开凿,儿子不解问原因,答案是:别人出事,我赔不起。这是何等伟大的舍小家顾大家精神。
感激是因为正是有许许多多黄大发这样的人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创造了新时代的新生活。让我们生活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以黄大发精神为榜样,指引我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
天路观后感 篇6
周末,我看了一部令人感动的电影——《天渠》。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山村的村支书黄大发为群众解决吃水问题而耗时三十六年,翻过三座大山,穿过无数险崖,修建了一条全长9600米的伟大水利工程─红旗渠。其中党员黄大发那种坚韧不拔,临危不惧的高大形象深深地震撼了我,令人不由感叹:是怎样的信念让他坚持了三十六年尽职尽责?又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样一位老人修建出如此伟大的工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令我印象深刻:在水渠修到擦耳岩一段,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所以连很多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敢下去打炮眼,而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却要下去,人们也不曾一次的劝他:“你已经不是当年修红旗水利的年纪了,放弃吧!”他却义无反顾,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勤恳为民,开山劈石,志拔穷根。
影片中红旗渠的建成,群众的支持是一个重要方原因。从异口同声的反对,到砸锅卖铁去补一万元资金缺口;肖大能从封建迷信到积极肯干,这一切的信心都来自于黄大发,是他的'顽强拼搏精神打动了他们,以至于连他的女儿都为资金缺口出一份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黄大发工作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像电影中的一样,红旗渠是拼搏来的,是奋斗来的,对于我们来说,学习上拼搏进取,生活上积极向上,这就是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拼搏。
天路观后感 篇7
观看《天慕》后,我被影片中的真实情感所打动。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喜怒哀乐都牵动着我的心。
影片以川藏公路的修建为背景,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奋斗历程。我被那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所震撼,他们为了国家的建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同时,我也被藏族同胞的善良和淳朴所感动,他们与解放军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影片中的画面也非常精美,高海拔地区的雪山、冰川和草原都呈现得十分壮观。这些画面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和不易。
《天慕》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情感和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部电影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
天路观后感 篇8
黄大发说:“愚公移山,移走大山的不是愚公,而是两位‘神仙’,一位是政府,一位是群众。”
现在回想起电影里的场景,还会有泪花泛出,黄大发的'精神打动着我,故事情节更是感人至深。黄大发的故事,不是简单的老支书的故事,也不是简单的遵义人的故事,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
想了解更多【天路观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天路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