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规划专业(必备5篇)。
城市规划专业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大爱城建,幸福高台》。
朋友,当你驱车在崭新的阳光大街行驶的时候,当你领着孩子漫步在碧波荡漾的黑河湿地的时候,你是否感受我们的生活正在幸福中徜徉,高台的发展正在巨变中展翅飞翔。这里是魅力的沃土、这里是宜居的城市、这里是创业的家园。为实现“新高台”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我们扬帆立志;秉承着“新高台”宜居创业的新理念,我们开拓远航;置身于“新高台”凝心聚力的大环境,我们激情满怀!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高台新区的繁荣与振兴离不开每一个建设局部门的奋斗和努力。
我们建设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高台新区二次创业为出发点,以打造实力、开放的高台为纲领,以营造魅力、和谐的宜居环境为契机、以营造宽松、优化的招商引资氛围为目的,扎实开展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在高台新区发展建设中贡献着一切力量,铸就着高台的辉煌,这,就是我们城建人。
20XX年以来,高台县城市建设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高标准规划,大手笔建设,高质量配套,我们城建人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识和气魄,充分发扬“雷厉风行、开拓进取、扎实苦干、争创一流”的城建精神,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实现城建事业大发展。从大湖湾景观带到黑河湿地公园,到水之印广场,再到玉阳国际大酒店,每一个重大项目的建成不仅改变了高台的面貌,也实现了城市建设的跨越。
然而在这城市面貌巨大变化的背后,蕴涵着的是我们城建人辛勤耕耘的滴滴心血、殷殷汗水,还有那疲惫而不成寐的梦乡。在黑河景观带到大湖湾旅游区的施工中,战线长达5.8公里,面临着施工环境复杂,冬季施工的恶劣条件,城建人冒着凛冽的寒风,采用超常规先进防水措施,全天候守护在施工现场,脸冻红了、手冻僵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高台新区就像一个百花争艳的大花园,作为一个个普通的城市建设者,就是这花园中朴实无华的叶。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绚丽的光圈,亦没有骄人的成就。他们的名字平平凡凡,他们的相貌普普通通,但他们不畏劳苦、无私奉献,每天默默无闻的担负着人民赋予的重任,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满腔热忱、尽职尽责、任劳任怨的耕耘着。他们中不仅有建筑工程师、工程设计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更有许多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人。他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爱岗敬业、团结奉献的集体,为城市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把自己的理想、青春和汗水都奉献给了高台新区。烈日下,他们种下绿树、植下绿草,也种下了高台新区的文明和风尚;风雨中,他们清理明沟、疏通暗渠,编织着水清岸绿的'梦想;工地上,他们正挥汗如雨,构筑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蓝图。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从现场踏勘到设计成稿,凝结着城建人两年的风雨历程!
双休日和节假日我们都已经忘记,“白加黑”、“五加二”、“风加雨”是我们的座右铭,“抢进度,保质量,建精品”是我们口头禅,城建人总是踏着朝露,迎着黎明,在寒冬酷暑间,风雨无阻,为扮靓高台而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正是我们城建人这种无私无畏的大爱精神,使一张张蓝图变为一幅幅美景,一项项重大项目的建成提升了高台的城市形象和功能,提高了城区百姓的幸福指数。
花草葳蕤,滴翠流芳。这满城春色里流泻的难道仅仅是人们啧啧赞许的目光吗!不!——他更激荡着城建人的骄傲和梦想。回望高台的发展,昔日荒芜的土地已经开发改造,曾经寂静的城郊,已经成为喧闹繁华的宜居之地。一条条道路,一座座高楼记载下我们拼搏的历史,一面面锦旗,一座座奖杯,凝聚了我们精心装扮高台的无—尚—荣—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美好的蓝图已然绘就,城建人正以“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大爱的精神,为了高台的幸福明天,扬帆远航!城市如歌,奏响了高台每一天变动的优美旋律。我们就是这个旋律的演奏者,我们以双手托起高台新区,我们用汗水浇灌新家园。让我们携手同行、发愤图强,用激情燃烧的火红岁月,与高台新区共同奋进,与高台新区一起铸就辉煌的未来!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体城建人齐心努力下,高台一定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山水湿地,宜居宜游宜创业”的现代化宜居城市。我们高台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城市规划专业 篇2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获得设计界胜赞的规划方面的参考书,还记得似乎被竭力宣传该书是“有史以来关于城市的最出色著作之一”。当时以为这是一本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但是翻开书的序言就被他的第一句话吸引了。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序”
作为一个社会学家, 雅各布并未面对当时美国城市现象中的所有重大问题,比如强烈的贫富差距,资本主义制度下巨大的阶级矛盾,甚至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但是雅各布作为一名非本专业作家则从的综合的社会学角度,针对当时美国盛行的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方式,提出了一些更具人性关怀、激发城市活力的规划原则。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论述是在多样化的自由发展存在一定的“真善美”的约束的条件下进行的,作者的原意也并非一次建立一套完整的'规划理论,或者执笔未来美国大城市的总体规划,而是希望在城市规划界引发一种对人,对丰富的城市生活的意义的关注,以及对当时战后美国的以大规模重建计划批判。她通过非专业化的清晰语言,将人们与人们的活动、活动的场所交织起来,为我们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将她的"城市生态学"转化为我们身边真实而生动的"街道芭蕾"(street ballet)。可以说这本书的作用更多是给迷茫的专业规划设计者们一些思想的触动,希望以此唤起一场新的城市规划革命,而她热情同样带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一、关于简。雅各布斯和他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她家族中几代女子都与男性一样拥有职业,而且大多数是教师。在她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被同等对待,家族的这一传统塑造了她果敢而特立独行的性格。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1958年,雅各布为著名的《财富》杂志撰写了一篇关于城市中心区的文章《市中心为人民而存在》。在这篇文章中,她充满激情地批判了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大规模旧城更新项目,同时赞美了曼哈顿现状环境中街道生活的欢乐与祥和。之后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集体失忆的黑暗世代》。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一名新闻记者,很显然,雅各布敏感的观察力,和作为一名大城市的生活的参与者。使她清楚地认识到政府对其街区以及她周围的街区原本祥和的生活所带来的大规模破坏。她用她的热情、悲悯和激昂向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开战,旗帜鲜明地与“现代城市规划”唱反调:人家呼吁清除贫民区,她却提出要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人家说应该建立现代化的城市开放空间,她却觉得要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符合居住传统的适度的混乱。
这本当时被誉为妇人连篇累牍的唠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自1961年出版以来,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二、雅各布关于美国旧城更新问题的核心思想
通过大量事实的调研和作者的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这里她提出了著名的“街道眼” (streeteye)概念。区别于“现代的”广场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这是一种主张保持小尺度的街区(block)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从而增强街道的安全感;她论述老社区是安全的,因为邻里有着正常的交往,对社区有着强烈的认同;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
城市规划专业 篇3
在传统的城市规划中,规划者总是幻想着中心辐射的花园城市。这里既没有贫民区,也没有蜿蜒杂乱的街道。一切都按照规划者的意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严谨的功能布局,整齐的街区划分,还有足够面积的大片绿地。
然而这一切在雅各布斯眼中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真正的城市却是密集多样的。作为一名记者,雅各布斯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凭借细腻的情感,她关注的不仅局限于建筑、街道、绿地这些基本的城市组成元素,她更加注重的是作为人在城市中的感受,比如孩子们是否安全、商店生意是否兴隆、居住工作是否便利抛开城市的外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才是城市服务的首要对象。为着城市中的人们之真正所需,雅各布斯提倡增加城市人口的多样性,让人和各种活动聚集在一起,把城市变得更密,形成一种其乐融融的混乱。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街道眼”的概念。雅各布斯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街道空间的安全感时观察到,传统街坊有一种“自我防卫”的机制,邻居之间可以通过相互的经常照面来区分熟人和陌生人从而获得安全感,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因此保持小尺度的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用以增加街道生活中人们相互见面的机会,就会增强街道的安全感。
就这点来看我个人可以说深有感触。从我所居住的小区到离学校,抄近路只需要穿过一条小路。这条路位于旧城保护的老住宅区内,路边是成片的平房和杂木。其实这条路给人的感觉是极为不安全的,不仅岔路多,而且夜间照明也不佳,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街道边时常有居民聊天、打牌,夏天甚至还有人吃饭、纳凉,经过这里自然也就不会有危险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在书中,雅各布斯将人们与活动、活动的背景——街道交织起来,展示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为了阐明她的“城市生态学”,雅各布勾画了人们之间各种复杂的交互活动: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戏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地点头问候等等。她将这些活动称为“街道芭蕾”,而这与芒福德的“城市戏剧”观念、W·怀特强调公共广场的重要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城市的街道承载着保证安全性、提供交往场所、教育孩子的多重责任,然而要实现这些功能,城市的多样性才是关键。
要产生多样性,需要地区内的首要用途的多样,以此来吸引人流、短小灵活的街段,借此使街道融合、新老建筑并存,满足不同用途所需,还有最不可或缺的——密集的人群,来实现多样性。
主要用途的混合在于地区内部的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多于两个。有两种形式的多样性,一种是首要用途的多样性,把人群引到一个地方;第二种多样性是指为了首要用途而发展起来的商业,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以我所在的城市南通为例,老城区发展到一定时期,兴建了新城区,但是新城区却总是缺乏人群,除了少数正在使用的写字楼,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去新城区。但是新建购物商场以后,情况就有了好转,一部分人群被从老城区的中心商务区吸引过来,由此周围的餐饮服务业也发展了起来。随着人流增加,相邻购物中心不远又兴建了游乐场,并发展成为新的首要用途,多样性开始萌发生机。
小街段的用途体现在化解长街段的沉闷单调。冗长的街段往往给人郁闷压抑的感觉,要么是因为它过长而又少有人涉足,常年无人导致了过分的冷清,要么是因为临街空间本身缺乏的街区挤满了店家,拥挤到令人压抑的境界。二者都是发展的败笔。鲜有人来往的街段除了浪费资源,更不符合街道安全的需要,成为“灰色地带”,拥挤过度的街段又不利于功能的.合理发挥,产生压力。与此相较而言,小街段的优势在于它将长街道融合,多处转角又可以获得较多经济效益,同时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最佳场所。
新老建筑交织或许在早期城市规划中不为看好。似乎推倒重建才能获得理想中的花园城市。然而新建筑成本昂贵,适合经济效益突出的活动,而老建筑相对成本较低,可以满足低成本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或许才是最佳选择。上海世博会中,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多个案例均有关旧城保护,以巴塞罗那案例馆为例,巴塞罗那老城区中心有很多哥特式建筑。在旧城保护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古老的建筑或被严格保留原样,或适当添建与改建,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图书馆、酒吧。新城区则规划一个完全不同于老城的棋盘式路网,通过林荫大街与老城中心区相连,对老建筑的灵活运用成功保持了旧城的风貌。
在人口密度的需要上,可能不仅仅局限于人口数量上多,不能忽略的是人口的多样性。“如果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就一定可以把城市建设好。”忽略居民进行非贫民化的能力,一味投入大量资金消灭贫民区的做法在本书中受到了强烈批判: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并未真正减少贫民窟,而仅仅是将贫民窟移动到别处,造就新的贫民窟、使资金更多更容易地流失到投机市场中,给城市经济带来不良影响。
60年代初正是美国大规模旧城更新计划甚嚣尘上的时期,这其中显现出的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大量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却使城市失去特色,而呈现千城一面的趋势。不可不提的还有城市交通问题。汽车霸占的空间越来越多,留给自行车、行人的活动空间则越来越少,正如雅各布斯预言的那样,城市将被越来越宽的道路逐渐蚕食。人们需要的或许是集城市的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区域,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工作的场所,而不是带来严重的城市污染和大幅降低的工作效率。或许小不见得一定能代表多样,但其揭露的现实问题却发人深思。
当《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来到中国,有人说,它来得太晚了;更多的人说,它来得很及时。当人们咀嚼着这位妇人的唠叨时,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美国当年所经历的。城市是由建筑和人组成的,人才是城市的主角。以城市中的人的视角规划城市才是一个规划师应有的责任。
城市规划专业 篇4
近日浅读了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觉得这本书中的内容所处的角度和其他城市规划者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简·雅各布斯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考察了城市规划的架构并指出不合理之处,使我们对城市的规划发展不只是局限于大建筑,也应该着眼于街区、公园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对以后的城市规划有深刻的影响。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城市中人的社会行为,城市多样化的条,考察城市衰退和更新的某些方面,对城市规划的不同策略。读完全书,我对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印象深刻。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的调研和作者亲身体验得出的关于城市中人行道、街区公园、街区的特性,引发了我很多共鸣。此外,作者还强调了人行道的三大作用:安全、交往、孩子的同化,以及街区的用途。雅各布斯运用大量亲身经历的事例论述其中出现的问题,还列出了新老街道的对比。我发现美国当时的城市规划所出现的问题如今也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中逐渐暴露出。在我国,人行道并没有起到书中所说的三个用途,只承担了单一的交通用途。随处可见小商贩、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停车等随意占用人行道,使本就不宽的人行道变得更加狭窄,很多行人即使在人行道上走,也要让着横冲乱撞的车辆先走,安全隐患很大。在书中发现很多美国人喜欢在人行道上逗留,因为在人行道上有可以交谈的,人行道两旁的商铺也和附近的'居民相处友好,而在中国难以看到这种现象,居民和商铺更难以产生信任感,人行道只能当做交通道路。
在第二部分中,雅各布斯提出了城市的本质是其多样性,这个观点也是和我们的生活体验息息相关的。她在书中有一句话说道:"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当城市能满足城市中每个人的需求,这才会让人们想要在这个城市扎根发展。而要保持城市的多样性,就需要具备四个条:
(1)用途混合吸引、留住人流,使人们能够使用很多共同设施;
(2)街段要短,易拐弯,使其通达性增强,促进多样化;
(3)一个地区的建筑应该多样,要保留一定的老建筑,利用街区将老建筑特色突出;
(4)人流的密度必须达到足够高的强度,一定的密度可以使城市的资得以有效利用,增加城市的舒适性。
雅各布斯提出的"街道眼"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汕头,在我小的时候,走在大街小巷,人们都会互相打招呼,问问吃饭了没,要出去干嘛之类的家常话,邻居都相互认识,而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就会受到邻居的监督,试想这样的街道谁还有机会做坏事呢?而如今在繁华的大城市中,(fsir)就算有人在大街上碰到"呼喊救命"、"呼喊抓小偷"之类的事情,也很少人会上前去帮忙,大家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现在的小区的人大多相互不认识,小区的居住环境变好了,但是人们的心疏远了。
而关于老建筑的问题,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市区的商业中心和化中心,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化标志。小公园保留了很多独具历史和地域特色的骑楼,骑楼的下面是小商铺在贩卖东西,上面则可以住人。小公园不仅保留了老建筑,也保留了很多传统的正宗特色小吃。独具特色的骑楼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前参观,为汕头的旅游业做出了贡献,也让汕头的城市多样性更加丰富。
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雅各布斯的理论让我学习到,好的城市规划不仅仅要有好的建筑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人主义。要想是一个城市长久发展,就要从每一个居民的最基本要求开始,把自己放在居民的角度去体验城市,感受城市。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的眼光,运用科学合理的规划理论,结合实际创新城市规划。
随着越越多人深入研究雅各布斯的理论,城市规划理论肯定还将不断前进,最终每一个城市都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机体而不断更新、发展下去。用心规划城市其实就是在规划我们的将。
城市规划专业 篇5
大家好!
今天我的演讲的主题是:以景德镇精神引领城市发展。 精神,是一个民族屹立的象征,是一个国家得以发展的根基。而城市精神,它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一面旗帜。作为千年瓷都,景德镇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积淀,其城市精神的内涵也十分丰富。在历经九个多月的征集评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大器成景,厚德立镇”,脱颖而出,为景德镇市民所选择,成为大家的共识,标识为景德镇的城市精神。 大器成景--即指千年传承的制瓷工艺,景德镇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经过长期的艰辛奋斗,终铸就瓷业的鼎盛,让景德镇成为天下向往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大器成景--寓意了景德镇人在创立瓷都并不断开辟新领域、实现新发展的恢宏过程中,所蕴含的耐劳敢闯、承古开今、追求卓越的精神。
厚德立镇—古语有言:地势乾,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景德镇以崇艺尚文、重道修行,以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而成为了四大名镇之一。厚德立镇--寓意了景德镇人以精进、向上、包容、激情、坚韧等优秀品质泽育人和物,在致力实现社会文明和和谐的美好愿景中,体现出的悦和亲仁、求实尚美,开放融合的精神。
大器成景,厚德立镇。作为景德镇的城市精神,是我们瓷都千年之魂的提炼和精髓。它既是对过去的概括总结,又是对未来的愿望和指引。前人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奠定了这座城市精神的深厚基础,而我们作为后来人,更是要用我们的聪明和才干,践行优秀道德品质、凝聚追求共识、凝聚奋斗力量,在国富民强的21世纪,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繁荣昌盛的景德镇,让千年瓷都风帆饱满地驶向未来。
作为千年瓷都,我们这座古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陶瓷艺术的'辉煌,但在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资源枯竭转型期,我们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也面临着一个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问题,面临着把握传统特色和时代潮流的问题。好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也已经看到,新一届决策者们,景德镇城市的领航员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及时调整了城市格局和经济结构,提出了打造陶瓷、航空、旅游三张主牌,大力推进陶瓷新区建设,为景德镇的明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老城区的保护,新城区的开发,城市布局的调整,规划建设的提速,这都是在为景德镇的明天而下笔,全市人民也在热情高涨的参与到城市发展中来,在不同的岗位,用不同的方式,为景德镇的明天而努力。而我,作为一名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来说,更感身上责任重、压力大,因为我们直接肩负着城市建设的重担和责任。稍有懈怠,就有负于“千年瓷都”这块金灿灿的招牌,有负于全市人民的期待和厚望。我当尽我所能,竭我所力,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大家同心协力,携手共握彩笔为瓷都增色添彩。
我愿,和大家共同践行景德镇精神,大器成景、厚德立
镇,用我们的双手去传承千年的陶艺、重铸古镇的雄风。
我愿,和大家共同坚持文明城市的操守,文明从我做起,共建一个和谐秀美、百姓宜居的魅力城市和生态城市。
我愿,和大家共同努力,使我们这座古老的城市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历久常新,为我们的城市缔造一个文明和谐、繁荣昌盛的未来,让景德镇精神在我们心中永驻!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