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分享10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 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 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
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x—199x),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x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 二 课 时
一、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
1、点出土地情结。起始两句,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感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着,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2、倾吐土地情结。“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对象,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庄严郑重的选择。
3、升华土地情结。一问一答,诗人由借鸟抒情转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已使人难以诉诸语言,只能凝成晶莹的泪水。“深沉”一词也许表达不到与实际感情相适应的表达强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读者持续的共鸣。
二、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 ,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回答: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10、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文中两个省略号和破折号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个省略号,表示列举内容的省略。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情深绵绵。破折号表示意思的转折。
三、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
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五、板书设计:
比喻、对比、象征、直抒胸臆
六、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
七、课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舟飞船……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3、阅读理解并背诵刘湛秋的《中国的土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两节诗的内容。
(2)诗中( )一词 表达诗人对中国土地的赞美;( )一词抒发诗人对中国土地的眷恋之情。
(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句诗?“微风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长江”表达的诗意分别是什么?
(4)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附文
中国的土地
刘 湛 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3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形象,学习象征手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并发散思维,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属于中学阶段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学习此诗不仅仅是学习几个生词,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为后面几首诗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首诗将分2个课时着重分析。本课的教学是在七、八年级的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鉴赏要求,并提出了一些形式上的要求,如掌握本诗的象征手法。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学习优秀的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本诗是艾青在抗战初期写的,充满了深沉而热烈的爱国情怀。另外,也希望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初步培养诗歌创作能力。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2)导入新课。
3)由同学按感觉先划分诗的节奏,然后老师再纠正,教给大家朗读要领,之后全班朗读,让同学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4)在同学们熟悉诗歌的基础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诗歌,再以小组为单位轮流发表意见,最后由老师整合做总结。
第二课时
1)通过问题的形式具体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得出诗歌主旨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最后简述诗歌创作,欣赏几首诗歌,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
2)理解关键词和关键句
3)得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2)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3)欣赏探究法
教学手段
本着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展示课件,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点拨,师生共同学习的策略。为了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营造诗意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且我还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增加了视频和音频的教学,增强了直观性,趣味性。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1)介绍作家生平和本诗写作背景
作家生平: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其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1个革命者。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导入新课
土地,自古以来便是众多诗人饱含深情歌颂的对象。中国作为1个历史悠久的农业社会,土地孕育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土地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的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例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而当中华民族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诗人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3)先由学生划分节奏,后老师纠正,集体朗读。注意把握3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节奏——停顿恰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自由讨论,老师总结本次讨论
根据班级人数分为4~六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出代表发表对诗歌看法。
老师综合各小组看法,对此次讨论做简单总结。
第二课时
1)分析关键诗句及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问题:
a.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b.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d.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a.鸟歌唱的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b.“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c.“鸟”是诗人自己的象征,这只鸟是1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d.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艺术特色:
a.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在诗中的每1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b.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声(一反鸟声优美清脆),这是第二层强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
2)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播放爱国小短片或爱国歌曲(如电影《地道战》节选、《红星歌》、《延安颂》)
主旨和作者情感: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诗人艾青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更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3)简述诗歌创作,诗歌欣赏,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诗歌创作
诗歌创作:
要求形象生动传神,创造优美意境,思想内容深刻,语句高度凝炼集中,概括性强,优美形象生动,韵律节奏鲜明界,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有鲜明的节奏感。诗歌作为文学体裁,以抒情为主,或叙事,或说理,想象丰富,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欣赏两首诗歌:刘湛秋《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教学评价
优点:本次教学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注重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形式多样,包括朗读感知、师生讨论、问题探究与课外诗歌欣赏等。在[)教学工具上,采用的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结合视频或音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此,整个教学很好地营造了文本学生老师三者的诗意对话,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
缺点:由于课时安排较长,内容较多,可能造成课程不集中的学习脱节的现象。
课时分配与课后延伸
1)课时分配
本诗学习分为2个课时,第一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感悟能力,第二课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章节与总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学习了象征的手法,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危亡年代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忆古思今,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更应好好珍惜。爱国,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唱不尽的主题。在这首诗中,我们沐浴在作者的饱含爱国热泪中,我们感动,也激励我们,为祖国更好的明天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作业与答疑
作业:
a.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二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1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b.背诵全诗
c.课后延伸: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艾青诗选》
课后答疑示例:
a.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b.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参考答案:
a.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b.诗人不用“圆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国热情。
附: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
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1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妈妈,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一、自学
1、自查资料,了解艾青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自由诵读,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3、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4、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6、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二、互教
1、导入新课
2、检查自学情况
3、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
4.当堂探究: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三、展测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下面加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 吹刮( )
2、课文哪几句诗使用了排比修辞,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下面诗句朗读时哪些词语应该重读?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诗歌是讲究炼字的。
诗人把自己虚拟成一只鸟,却用了“嘶哑”一词来描写“我”的歌唱。“嘶哑”一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5、抗战初期的1938年,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创作了《我爱这土地》。
请你结合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
(1)“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2)“悲愤的河流”
(3)“激怒的风”
(4)“温柔的黎明”这几个意象所体现的内涵。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6
【重难点】
《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体验,读出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不能把音乐拆成音符碎片来欣赏,诗歌阅读与欣赏也该这样,要注意对诗人整体情绪的判读。这一环节,由聆听歌曲或者引用爱国诗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了解背景和自由朗读中贴近作品贴近诗人,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播放歌曲《祖国之恋》或者用与爱国有关的古诗词导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对祖国的热爱。
2、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感受诗人抒发的情感。
3、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而这种情感的爆发,可能有一个具体的诱因,比如受到欺负(杜甫的茅屋被风吹破,茅草被抢)或情绪受到触动(徐志摩告别心爱的'康桥)。那么,你认为是什么诱因使艾青爆发出如此炽烈的爱国之情?
(根据诗歌创作的时间,学生应该能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到诗人的创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读懂意象
(即“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诗人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爱的?诗人用了“嘶哑”这个形容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2、诗人挚爱着的是一块怎样的土地?其歌唱的内容包括哪些?
学生交流后明确:(关键词句)
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意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就是通过这些意象和关键的修饰语来表达的,这些地方要读重音。
探究质疑。
3、诗人为什么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而不是一片云,一棵树?
提示: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后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不单以双鸟、孤鸟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搜索与“鸟”有关的诗句,读一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古诗十九首》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从此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金陵驿》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诗人对祖国、对土地、对民族的热爱,已到了不知如何倾诉的地步,他也就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虽然已不能再唱出美妙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来的,是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执著的爱。
虽然我们与诗人不同时代,但我们从朗读中会深切感受到那个时代诗人沸腾的热血。
三、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如果让你来朗读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一处最有起伏跌宕的感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正当我们为诗人不断的歌唱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有何深意?
2、这样的爱该用怎样的语调表现出来呢?
3、一首优秀的诗歌中总有几个句子能特别打动你。打动你的原因,就是情感真挚。这首诗中,表达感情最深切的是哪一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们怎样理解诗人眼里的泪水?
(经过思考、探究,学生有能力理解这泪水中饱含的深情。“深沉”一词也许还不足以表达爱的炽烈程度,于是,其后紧跟的沉重的省略号,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我们的心房,激起我们持续的共鸣,留下不尽的余韵。)
4、所谓“诗歌”就是“诗”与“歌”的联姻,这首诗在音乐性上虽然不如古典诗词,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但其内在情感的旋律节奏非常鲜明。这个内在的节奏就呈现为情感的变化。试着画出诗人情绪起伏的走势图。(请学习小组共同完成)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工作汇报网 wWw.GSi8.com)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的,他的痛苦从何而来,他的希冀存于何方,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1.解读意象。
要解读诗歌的深刻内涵,就必须了解诗歌的意象。
⑴了解什么是诗歌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个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了诗人的情感色彩,赋予它灵性,便成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意象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意境总是先从感受意象开始,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参考: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
回答:“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 “嘶哑”“汹涌” 等。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内涵,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能够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祖国炽热的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掌握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中意象组合所传达的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体会诗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及其独特的表达。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初读正音,再读会意,三读传情,逐步深入理解诗歌。
问题引导法
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情感表达等,如 “诗中的土地仅仅是指土地吗?”“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的喉咙?”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教学过程
导入(3 - 5 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遭受侵略、人民奋起反抗的视频片段。
提问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对祖国有着怎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课题《我爱这土地》。
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2 - 3 分钟)
介绍艾青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原名蒋海澄,他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独特,多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
讲述本诗的创作背景:1938 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艾青满怀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首诗。这一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中深沉的情感。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 - 7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如 “汹涌(xiōng yǒng)”“悲愤(bēi fèn)” 等,并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请两到三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节奏把握不准、情感表达不到位等进行指导。
研读诗歌,分析意象(12 - 15 分钟)
“土地”:提问学生 “诗中的‘土地’有怎样的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 “土地” 是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这里的 “土地” 象征着遭受日寇侵略、灾难深重的祖国。
“河流”:让学生思考 “‘悲愤的河流’表达了什么?” 从而理解 “河流” 象征着人民心中郁积的悲愤情绪。
“风”:探讨 “‘激怒的风’有什么含义?” 使学生明白 “风” 象征着人民对侵略者的愤怒与反抗。
“黎明”:分析 “‘无比温柔的黎明’代表着什么?” 得出 “黎明” 象征着对胜利的向往和希望。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针对每个意象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这些意象共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对侵略者的切齿痛恨以及对民族解放的坚定信念。
深入探究,理解象征(8 - 10 分钟)
详细讲解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让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再次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问:“如果把诗中的意象都换成直白的表达,诗歌会有怎样的不同?” 引导学生对比,从而深刻理解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含蓄、深刻,富有艺术感染力。
引导学生在诗中找出其他可能运用象征手法的地方,如 “鸟” 象征着诗人自己或者千千万万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
品读诗歌,体会情感(8 - 10 分钟)
教师再次范读全诗,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学生带着情感进行朗读练习,可同桌之间互相倾听、交流。
请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从情感表达、节奏把握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全体学生齐诵全诗,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力量。
拓展延伸(3 - 5 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其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并简单阐述其爱国情感的表达特色。
教师推荐一些同类型的诗歌,如郭沫若的《炉中煤》等,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加深对爱国主题文学作品的理解。
课堂小结(3 - 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回顾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强调象征手法的重要性,总结诗人通过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情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业布置(1 - 2 分钟)
背诵全诗,并且默写下来。
以 “我爱这土地” 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不少于 10 行),表达自己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资源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视频资料。
艾青诗集或包含《我爱这土地》的教材。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但在象征手法的理解上,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对比,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象征手法的特点。同时,在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小组构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四、教学课型:
新授课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内容
在家自学部分
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网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
嘶哑 汹涌 刮着 腐烂
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在校教学部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解题:
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
生:我、土地
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
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 ,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
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在沦陷区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在网上找到了四张图片:第一张是几百、几万人像蜂似的逃难,一张是所有的日本士兵围成一个圈,在观看他们的士兵活埋我们中国人;一张是一个瘦弱的女人在一个破罐上拼命的找食物;一张是一个人爬在贫瘠、没有任何农作物的土地上,我不知道他是饿得趴在地上喘气还是已经死了。这就是当时人们的生活。
面对敌人疯狂肆虐,我们中国人是不是毫无感觉,(不是的)例如艾青,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鉴赏诗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在诗中找出关键字词,讨论那里表现了诗人的爱)
师:我在诗中是什么?
生:鸟。
师:作者把自己假设为一只鸟,假设这只鸟在干什么?
生:歌唱土地。
师:鸟儿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进行欢快的歌唱,课文中的鸟是这样唱的吗?
生:不是的,是嘶哑的唱。
师:既然一般的鸟儿叫声都是:清脆的、 婉转的、悠扬动听的,为什么诗中的鸟是嘶哑的呢?
生:本身嘶哑(乌鸦)、饱受磨难、用尽气力。
师:一直在歌唱,唱到声音都嘶哑了。
师:为什么要这样对土地唱呢?
生:土地正被暴风雨打击着。
师:暴风雨在这里象征着什么?
生:日寇对中国的践踏和摧残。
师:那么后面汹涌着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激怒的风、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不是也指日寇的摧残呢?
生:不是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欺凌的悲痛、愤怒的反抗、光明的未来。
师:(归纳)暴雨打击,激起河水汹涌,风声呼呼,发出愤怒的吼叫,战胜风雨后,安静祥和,迎来了温柔的黎明。
师:然后我这只鸟死了,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生:活着要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也要全身心的'投入土地的怀抱,将最后的“营养”献给祖国,与祖国融为一体。
师:为什么鸟儿会这样,文后有答案吗?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小结:前面以假设开头,假托鸟儿为土地歌唱,抒情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当感情积累到一定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爆发出来。所以后面以设问开头,高度凝练的概括了主题----爱的深沉。
归纳中心:
师: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呢?
生:不是
师:(归纳)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第二课时
三、合作探讨
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是不是作者一个人的心声,是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全中华民族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意象:作者要表达一些内心的情感,借用一些物象来表达,那就是意象。当物象成为意象是,就有了一些内涵在其中,就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土地:遭践踏的国土,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
河流、风:满腔的悲愤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光明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培养情操:
1、师: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 的喉咙歌唱:
这被 所滋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 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含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可从下面词语中选出最能表达诗意的填空: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 夕阳、朝霞、啼血、圆润、
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点拨背诵:
对这首诗,我们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来强化对他的记忆,达到快记快背的效果
四、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注:辅助练习
答案:
教学后记:
《我爱这土地》教案 篇10
教学说明:
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现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约占整个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业考试不考,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轻视的情绪。而实际上,诗歌在人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选《我爱这土地》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法上,以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无目的的泛泛讨论,避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收获很少。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7、学生学读。
师:下面
8、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
(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内心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4、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5、陈铎老师的朗诵。
6、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