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饭文化作文(锦集十三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优秀作文民风民俗作文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1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这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概念,甚至则一位这种传统礼仪人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以往与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联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企业愿景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齐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她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进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貌礼仪不仅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在夏日炎热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安寝。黄香温席是在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做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一样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较之过去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经典文章欣赏
唐朝贞观年间,西城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重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谨飞走,使者只拔下几根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余吧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代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录它能够使我们的礼仪化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若血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其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国人和海外人引来容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发展,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失否定自身传统礼仪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优秀的传统礼仪是过时的,有害的。而传来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是每个华夏儿女的职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地大声说:“我是中国人!”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2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但是最传统,最民俗的那就是--过年。
在我们中国,过年是我们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它非常凶猛,吃人、毁坏房屋、祸害庄稼,人们都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猎的人要点火,不小心燃烧到了竹筒。"啪"的一声把年吓跑了,渐渐的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响、怕火、怕红色,所以每当"年"来时,人们都点爆竹、贴对联、穿红衣服,又称过年为"过年"。
现在,过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每当过年时,街上分外热闹,有卖年货的、卖年画的、卖衣服的,各个五花八门。街上的人们个个精神饱满、喜气洋洋。这时候家里的妇女可要忙喽!她们要赶做年夜饭、包饺子。各家都传来酒菜的香气,其余的人都在忙着贴对联、贴"福"字、年画,"福"字有正着贴的,倒着贴的,装饰的家里别具一格,特有过年气息。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灯火通明,一家人快乐地吃着年夜饭,在外打工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赶到家里吃团圆饭。
大年三十的早晨,大人们、孩子们都很早就起来,送走今年的最后一天,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们跑到爸爸、妈妈的房间,说一些吉祥的话,爸爸、妈妈就会拿出红包给孩子们,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一天,孩子们就会拿着红包去买最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大人们在那天会至亲戚家去拜年或是在家做饭迎接客人。到晚上,大家都坐在一起看过年联欢晚会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过年过去,不久就要迎接元宵节。
这就是我身边的民俗文化--过年。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3
传统,是世代相传的。古人留给我们的传统,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土地上。
说到传统,许多人会想到各式各样令人垂涎三尺的美食小吃,那一个个老字号都是那么的有名声,有生命。而我们东莞的东坑镇,就有一美食叫“糖不甩”。相信你已经耳熟能详了吧?相传,这还和八仙有关呢。当时东坑镇的人们都吸毒鸦片,整个东坑镇都民不聊生。八仙想尽了办法,却还是不起作用。于是,八仙中的吕洞宾把仙丹制成了糯粉丸,这就是“糖不甩”,村民们吃了糖不甩后果然很有效果。所以,“糖不甩”也是东坑的一个象征。
除了小镇传统美食,我们春节的美食是我们祖国的一颗明珠,一个伟大的象征。比如说,春节元宵吃的汤圆,那种用白糖,芝麻,豆沙等等做馅的汤圆,都是中国人民的喜爱;又比如说年糕,年糕的“糕”和“高”同音,寓意小孩吃了以后,“年高”,年年快高长大,健健康康地成长。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美食中,表达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生活的祈求。
还有春节的饺子,也是我们祖国的传统美食。其实,饺子在公元196年就有了,但那时的饺子不叫饺子,而是叫“娇耳”。饺子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这是一种在春节时常的食物,有些地区在冬至也有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的时候,有些人总是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作馅儿包入饺子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以后的日子会更加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所以,饺子有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求。
平时中秋节的月饼,也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种象征。早在殷、周时期,月饼就已经出现了。不过那时候的`月饼跟现在大不相同,那时的月饼名“胡饼”。后来,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有考究,出了许许多多有名的饼店。苏东坡有句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才开始流传。
民间的各种美食,都得到了人们的青睐。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象征,也是在美食界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4
在永定土楼的客家习俗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当属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据说这种习俗在永定湖坑已流传二百多年了。
回想起三年前“作大福”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我刚读一年级,记得爸爸对我说:“鹏儿,这次‘作大福’,你去装‘福星’好吗?”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搂住爸爸说:“好啊!好啊!我要装‘故事’,我要当‘福星’喽。爸,您真好!耶!”于是,我日日盼望着“作大福”早日来到。
农历九月十一日湖坑“作大福”开幕了,重头戏是迎神踩街。一大早,父母精心地把我装扮成“福星”模样,与装“故事”的小朋友们稳当地坐在早备好的彩车铁架上。父母们陪护左右,在保证安全地缓慢地转动铁架。我们高坐在铁架上,看着热闹场景,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上午九时许,随着三声铳响,迎神的队伍终于从神宫出发了。长龙般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大福场走去,走在最前面的是“三眼”铳队,铳声震耳欲聋。接着是一村一队敲锣打鼓迎神抬神轿的'队伍,抬神轿的小伙子黄衣蓝裤,裹红头巾,扎红腰带,走起路来左摇右摆,神轿里的“神仙”显得悠哉游哉。紧跟其后的是扛大龙旗的和擎彩旗的队伍,那大龙旗可真壮观,旗杆是碗口粗的大竹,足有二三丈高,得七八个后生才能扛得起来。装扮靓丽的舞蹈队渐行渐舞,腰鼓队边走边打,她们紧跟在旗队后面。我们装“故事”的队伍也不甘落后,瞧,“福禄寿”、“八仙”和“西游记”在向恭候两旁的群众招手……
迎神队伍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踩街游行,到了大福场,各路神仙在大福场的“神坛”里各就其位。我们也结束了“作大福”中装“故事”的特殊身份。
迎神结束后,人们纷纷上供,先是各村照例轮流“斋供”,接着农历十五集中“荤供”,然后“开斋”,各家各户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最后在十六日上午“送神”,把“作大福”期间请来的各路神仙恭送还原处。湖坑“作大福”这才算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每隔三年一次的湖坑“作大福”,真可谓是热闹非凡,地方特色浓郁。“作大福”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我爱“作大福”。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5
行走在古朴的大道上,抬头仰望那结群的飞鸟,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领略那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那匀称美观的建筑。民俗文化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
“能雕石狮子,会刻美人像,雕艺之乡美名扬,惠安是我可爱的家乡。”这么一曲悠扬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心中最美丽、最真实的家乡,也是这座多元文化并存的小城的真实写照。
民俗文化在惠安这座独具魅力的闽南小城几乎无处不在。你看,那可爱的掌上木偶戏,你听,那源远流长的南音,欣赏那壮丽雄伟的`孔庙,你会发现,处处浸透着多彩的民俗文化。车行驶在路上,你可以见到许多古朴的建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儿,似乎新时代的喧嚣从不曾打扰到它们的宁静。寺庙里时而传出钟磬声和念经诵咏声,虔诚的香客接沓焚香而来。
透过窗户向外望去,窗户就是一台照相机,美好的景色犹如按下了快门,让人应接不暇。你看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石雕,有慈祥的菩萨,温顺的鹿,勤勤恳恳的黄牛,憨态可掬的渔夫……而最让我欣赏的还是那些威严的石狮子,它们永远横着一双怒目,四肢强有力地压在石头上,利爪似乎要将坚石粉碎。尾巴似鞭,似乎要荡平一切障碍,凛然的王者风范。它们一直目视远方,似乎期盼着惠安石雕的新时代,又似乎守护着独具特色的惠安雕艺。它们一直闪烁着惠安石雕不朽的艺术光辉。惠安雕艺,源远流长,一代代大师的独特技艺,兼收并蓄的艺术特点,使惠安获得了“中国雕艺之乡”等美誉,现在,惠安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雕艺之乡”迈进。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惠女文化是家乡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历经变迁,她们穿着习俗成了如今这般模样。比衣着更为美丽的是她们那吃苦耐劳、勤劳质朴的精神,一直是惠安的精神象征。
领略了技艺精湛的惠安石雕,认识了远近闻名的惠安女。我明白了:民俗文化光闻名遐迩是不够的,而是要作为我们的宝贵财富永远珍藏下去。开发并创新,让民俗文化真正与我们“零距离”。细品一番,民俗文化这么些质朴,精华的东西,一直未远去,如果我们能够去掉些喧嚣与浮华,一直将这些精髓传承下去,家乡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6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我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民间工艺如:剪纸、陶瓷等。有民间艺术如:京剧、国画等。还有风俗习惯:春节、元宵节、闹花灯。但是我却对剪纸情有独钟。
我的奶奶是个剪纸高手,所以我对剪纸非常熟悉。奶奶会剪出姿态各异的小动物,和一些奇花异草与一些人物图案,剪刀只要一到了奶奶手里,不一会,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剪纸画就完工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奶奶就会把已经剪好的图案,给街坊四邻们当窗花。比如那小兔子,浑身是红色,长长的耳朵,在轮廓线里还剪出了许多的小齿,很像小兔子的绒绒的毛。旁边还装饰着舞动的小花,要多可爱有多可爱。
我看奶奶剪,不禁的好奇心其,也想学一手。可是剪刀一到了手里,却不听指挥了,不是剪掉了胳膊,就是剪掉了腿。急的我把剪刀一摔,说:“我不学了”。这时奶奶走过来说:“剪纸是一门奇特的艺术,只有平心静气,勤学多练,才能掌握它,心浮气躁的人是学不会的。”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终于剪出了一个粗线条、四不像的小动物。但是我还是很高兴,我心里想:“只要功夫真,铁杵磨成针”。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而让中国成为璀璨明珠的,是那些传统文化,我一定将这民族的瑰宝发扬光大,让其源远流长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7
轻轻地翻开这本书,如同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流连忘返;静静地品味书中文字,我顿时被包裹在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手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的心绪也随之放飞,寸步不离地追随它,穿越到博远精深的传统文化大家族,接受他们热情隆重的招待。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几千年来,她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贵如珍宝的历史,还有那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诸如尊老爱幼、礼貌待人、互助互爱等等,这些都与我们青少年学生息息相关,让我们受益匪浅。然而,我最热衷的莫过于蕴含着无限魅力,浩如烟海,多彩缤纷的传统文化。不同门类的传统文化如同一个个音符,按照不同的排列组合,编织成了一首首悠扬动听的神曲,使人听后心旷神怡,神采飞扬。
说到这儿,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由来久远,内涵丰富,别有风情。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要说最具有代表性的,春节是毋庸置疑的。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它包含着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具有和睦团结的喜庆气氛。
家乡的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节前是忙碌而兴奋的。收拾好房子,置办年货,准备吃的、穿的、用的。都是是为了用崭新的、更精神、更喜庆的面貌迎春接福纳财。有句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孩望过年”,春节期间,天真灿漫的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大年三十这一天,最重要的莫过于“谈年饭”了,也叫“团圆饭”。饭桌上,全家人其乐融融,边吃边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想:“谈年饭”不仅是为了吃一顿美味佳肴,更主要的是家人们享受全家团聚的喜悦,共度把酒畅谈的美好时光。人们沉醉在节日的氛围中久久不愿醒来。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8
我,像是一只迷途的小羔羊,瞪着一双清澄的双眼好奇地打量着万花筒般的世界。
呵!告诉我,我将跨往何方?
不可否认,文化,像一个高大的巨人,正大踏步地,昂首挺胸地向前迈进。不管你赞美它也好,鄙视它也罢,它像一股滚滚的洪流无法扼制。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粹。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历史一直是中华儿女的骄傲。我们的祖国,一个正在腾飞的国家,一个飞速发展的国家,一个充满青春活力可爱的国家,自豪的告诉你,它叫中国,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处处都是中华的文化瑰宝,是多么令人骄傲啊!
转眼间,到了二十一新世纪,人们重洋媚外的思想也扩散开来。比如说:毛笔字曾是古代诗人们抒写诗词歌赋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眼下,各级学生的作业已用中性笔取代了古老而宝贵的毛笔了。认真学习过毛笔字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有些文具店已经不卖毛笔了,理由是卖不出去。
我不由得想起了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从外国回来的华侨在赏月时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他的父亲气不过,扇了他一巴掌,他不但不知错,而且认为外国人扇的巴掌比他父亲扇的巴掌更响更舒服,这虽然只是一个幽默的故事,但也无形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流失!
再来说说另一个现象吧!中国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国各地的游客,无不让每个游客惊讶赞叹!但是美丽的景色却没有得到更完善的保护,反而让它们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在众多古迹身上,有许许多多人用小刀在上面刻下了某某到此一游。以此示意自己来过这里,还敢大张旗鼓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来。这并不是一种光荣的事情,这只会让我们中国人感到耻辱!这是道德败坏,文化素养极其缺乏的表现!
听呀!文化,它正在哀鸣,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考验,依然延续至今,难道,要让我们的骄傲在自己的手中化为灰烬吗?不!绝不!
保护中华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职责,保护中华文化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都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守护神。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9
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喜欢把糖溶化,做成各种图案,一边玩赏一边吃。他到长安游学求官的时候,太子看上了他的糖画。他才有机会见到皇上,得到升迁。回家以后,他为了纪念皇上的恩遇,就收徒传授糖画,并将它传向四方。故事中的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原料,画出各种图案,被列入中国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末,爸爸带我去河坊街寻找糖画,让我有机会近距离的观察了糖画的制作。糖画手艺人把糖块放入铜锅,开火把糖溶化。糖块慢慢地变软,溶化成糖汁,为了防止粘锅,要不停地搅拌。大气泡变成小气泡,糖的颜色变成黄褐色,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香甜诱人的气味。诱人的香味吸引了两位德国友人,手艺人关了火,应德国小朋友的要求开始制作一个小猪佩奇。她舀了一勺浓稠的糖汁,盛满了糖汁的铁勺,像蘸满了墨汁的毛笔,在手艺人手中挥洒自如。刚开始,糖汁温度高,流动得快,手艺人的动作也快。她不停地抖放铁勺,不一会儿功夫,一条在喷水的小鲸鱼就出来了。我一看,呀,原来是佩奇的脑袋和长长的鼻子。温度逐渐变低,糖汁流动得慢了,手艺人的动作也慢了下来。她轻轻地让糖汁从铁勺里流动到铁板上,一放一顿,佩奇的裙子就穿好了。在裙子上加很多褶皱,就成了一条漂亮的百褶裙。一勺糖汁用完了,她又盛了一勺糖汁。只见她又快速地抖了两下,佩奇的两条腿就画好了。铁勺飞快地在裙子中间穿来穿去,佩奇的手和尾巴就出现了。最后,她在竹签上沾上糖汁,粘在佩奇的身上,用铁铲压实,用铲刀铲起,佩奇就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动作一气呵成,拿捏精准,犹如行云流水,干脆漂亮。小猪佩奇在阳光下,晶莹剔透,栩栩如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出现能制作糖画的智能机器设备,说不定这些制作糖画的手艺人会被机器替代,但是我觉得糖画是沉淀着民族智慧的传统技艺,不应该被遗忘,值得被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10
爱国,这个词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仔细想来,它近在咫尺。就是做好自已应做的每一件事。
作为一个学生,爱国就是好好学习,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大公无私。想为大家所想。实际上,我们完全不只是一个学生?我们又是一个个小公民,一个个可以爱国的小公民。那么,小公民又该如何爱国呢?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好好学习,遵纪守法来报效祖国,还可以做很多事。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告急,北川告急,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开了我们,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分崩瓦解,灾区人民流离失所。事发后,社会各界都毫不犹豫的向受灾人民伸出了热情的援手。涌现了一件件感人事迹。作为一个小公民,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同样也可以尽自已的一份微薄之力,把自已的文具捐给那些因为受灾而失去双亲的小伙伴,贡献自已的一片爱心,难道这就不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吗?
是的,我们小,不能去危险的地方做自愿者,但是我们可以为祖国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义务植树、宣传流感预防方法、宣传环保知识我们还小,虽然不能远去灾区,但是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用我们的热情忱来爱国!
大事我们做不来,小事我们可绝不含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尊老爱幼、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在公共场所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我们继承并得以发扬光大,这更是我们爱国的行为!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谁说我们小,我们不能爱国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用自已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给你们看!我们小,我们也能爱国!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11
今天的《品德与社会》,我们班挑选了几个同学来讲中华传统文化。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春节的由来”。
“年”的甲骨文写法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学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次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要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小是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子的样子。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
我国还有许多传统文化,如”脸谱“、”剪纸“、”风筝“、”糖葫芦“、”太极图“、”象棋“……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12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还有10天就过年啦!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昨日,一则《那些年俗,你还知道多少?》的帖子在网上热传,记者就此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少数人能回想起来小时候过年的那股热乎劲,大部分如“80后”、90后”,对这样的年俗表示非常陌生,感觉就像猜谜语似的。民俗专家说,传统文化的丢失令人心疼,应当尽快通过各种方式来进行挽救。
昨天上午,记者分别在和平门外环城公园、西安汽车站等人流量密集的场所随机采访,当问及是否知道过年的传统习俗时,55岁的牛师傅一口气背完了微博、微信中热传的年俗内容,并说他的老家在周至,按照“老讲究”,不管出门在哪里,必须在腊月二十三以前赶回家“送灶神”,就是新媳妇回娘家住,也得赶在这一天回到公公婆婆家,接下来,全家人就开始张罗着扫房子、磨豆腐、杀猪宰羊、蒸馍馍了。现在人们都在外边工作、打工,自己支配的时间有限,慢慢也就讲究得少了。
小梁今年23岁,提起传统年俗,她沉思了一会说,“你不会是让我猜谜语吧?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每年过年该咋过就咋过,怎么收拾屋子,什么时候购置年货,都是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确定,怎么还有这么多条条框框?这都是谁规定的呀?感觉可滑稽了。”31岁的毛先生抿着嘴有点纳闷地说,“腊八、除夕下来就是春节,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过年习俗,没听家里人说过么。春节前打扫家里卫生,买点吃的、喝的,除夕贴对联,每家每户都一样啊,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这讲究,可以回头上网看看。”
对此,在西大街销售婚庆产品,且长期收集、整理、研究中国传统民俗的张桦宁先生说,他此前针对中国节令性的传统民俗知晓率做过一次调查,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耳熟能详,都市里长大的大多数孩子则非常陌生,他认为这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接收文化的意识有很大关系,年轻人对外来文化比较关注,认为这是一种时尚,可把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是让人很心疼的。不要小觑小小的习俗,一旦从人们的生活中永远“走丢”,对文化的继承而言是非常可怕的。
百家饭文化作文 篇13
随着城市的建设飞速发展和新农村的住建完善,许多人都告别了大杂院,相继搬进了高耸如云的楼房。以前,那种端着饭碗去串门的情形越来越少了;以前,芝麻糖、年糕等年货都是自己做,小孩可以整夜不睡觉等着吃那第一口美食,可现在什么都能买到,什么时候都能买,不用亲自动手,也不用盼到过年再吃;以前初一一直到初十五都在拜年,现在几乎都被电话或手机信息所代替了。所以总听大人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今年我又来到老家过年,原本以为只是在家看看电视吃吃零食,没想到今年村里组织了串马灯的活动。
马灯?我们城里小孩甚至大人可能都不太了解。它是芜湖民间在春节间搞的一种带有游玩形式的演出活动,它还被列为安徽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马灯里面的人物全是“三国演义”与“杨家将”等戏里的英雄,我在里面扮演的是岳飞的儿子——岳云。马灯的走法也是有讲究的',是按照孙子兵法演变而来的。我们这些小孩都得提前一周,由大师傅带领着,每天要训练好几个小时呢!否则你一人走错,会影响整支队伍的。
到了正月初一,我们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准备。要花上京剧的妆容,戴上华丽的戏帽,身上套着假马,穿着戏服,裤子上系着两个铃铛。一直忙到9点,我们在鞭炮声中开始了“表演之旅”。
我们要去关系比较好的邻村表演,每到一处,我们都会选一处空旷的地方表演,我们随着锣鼓点,变换阵势,包括:八卦阵、四马亲嘴、荷花出水、龙虾戏水……
到了午时,村里都会准备丰盛的佳肴招待我们。这里的门道也很多:进门不能踩门槛;安排好你坐在朝门的长凳上,坐了就不能随意走动;不能自己夹菜,进门就不能说话,不要就摆摆手;吃完饭得围着他们家的餐桌和床绕一圈,双方围绕对方绕一圈,然后才能走。
就这样我们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一天下来要走四五十里路,虽然十分辛苦,但是我尝到了马灯的乐趣。
在串马灯中,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久违的亲切感,邻里之间热情的招呼,乡村之间浓浓的乡情,同时也体验到民俗——马灯的魅力和它的文化内涵。
今年我的中国年,过得很有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