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儒家名言

发布时间:2025-05-26

儒家名言。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经典的名言很是熟悉吧,名言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那什么样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儒家经典名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1、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大意:君子怀才以等待施展的时机。

3、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4、《易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论语》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是真正的聪明。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9、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10、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1、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1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13、《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大意: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15、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16、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春秋左传》 大意:忖度德行如何,以便决定自己怎样处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从而决定该怎样行动。

17、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18、古者言之不出,耻恭之不逮也。《论语》

1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大意:天道刚健,君子以天为法,故而自强不息。大地的气势宽厚和顺,君子就要效法大地的包容,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20、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尚书》

2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2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3、《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25、《论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6、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

2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28、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29、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 大意:君子以学习来积累知识,以多问来明辨是非,以宽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30、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周易》

3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大意: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3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3、吃一堑,长一智。《春秋》

34、物极则反。 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35、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36、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

37、蓄疑败谋,怠忽荒政。《尚书》

38、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3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大意:三军的统帅可以被夺去,却不可以强使一个男子汉的志向改变。

40、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41、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尚书》

42、三思而后行。《论语》 大意:每件事情都要经过多次考虑,然后才去行动。

4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大意: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45、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 《潜夫论.浮侈》 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46、《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47、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 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富贵尤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48、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49、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

5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分昼夜。” 《论语·子罕》 意谓时光易逝,当自强不息。

5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5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大意:脑力劳动者统治别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被统治者养活别人,统治者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的共同原则。

53、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5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

5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大学》

56、《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论语》

57、《孟子》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58、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9、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荀子名言:

60、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论语》

6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大意: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6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6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6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 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65、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周易》 大意:天下人要归同一个地方,只是道路不同;达到同一个目的,只是思虑多种多样。

6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6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68、朽木不可雕也。——摘《论语》

69、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70、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孔子家语.颜回》 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7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7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近思录·为学类》 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73、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74、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6、多行不义,必自毙。——《春秋·左传》 大意:多行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我招致灭亡。

77、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7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大意: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开始;羞耻心就是施行义的开始;辞让心就是施行礼的开始;是非心就是智的开始。

79、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唐·韩愈《师说》 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80、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8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周易.坤》 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82、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8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84、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尚书》

85、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左传》

86、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周易》

87、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88、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 明·海瑞《治安疏》 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89、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呻吟语·礼制》

9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大意:金钱和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因、地位低下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就是真正的大丈夫。

91、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宋·林逋《省心录》 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9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大意: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有时就会空想,疑惑不解。

9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94、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左传》 大意: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有了过错但能够改正,就是最大的好事。

9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9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7、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9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大意:不积累善行达不到成名,不积累恶行达不到灭身。

100、终身所约,永结为好。琴瑟再御,岁月静好。《诗经》

101、观其文可以知其人。清.袁牧《读书

102、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103、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

104、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105、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礼记》

10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107、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周易》 大意:处在尊贵的位置上不要骄傲,处在低下的位置上不要忧虑。HC179.cOm

108、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109、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10、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11、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11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11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114、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 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更多精彩儒家名言内容,请访问我们为您准备的专题:儒家名言

文章来源://www.hc179.com/jingdianjuzi/89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