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旧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6-06荷塘旧事读后感(汇总十七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塘旧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
今天,我看了《荷塘月色》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这是朱自清写的散文。朱自清(1898—1949),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是生于浙江绍兴好了下面就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看了这本《荷塘月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篇和书名一样的散文也叫《荷塘月色》,写的是朱自清先生夜晚出来散步,走到了荷塘边,欣赏荷花、叶子和月色。之后,又想到了写荷诗。“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朱自清先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描写了一个宁静,与现实不同的环境——荷塘月色,通过对传统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清冷的明月的描绘,象征性地抒发了自己的洁身自好和向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为排遣心中的郁闷,夜深人静时独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个人,静静地看。他觉得自己是个完全自由的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里要做的事,现在都可以不理,并深情地发出了内心的声音:“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走着走着,我仿佛看见了荷塘,“那田田的叶子,白里透红的荷花上闪着亮光,零星地点缀些白花……”风中的花香,肯定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之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而我便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深深陶醉……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对荷花、叶子以及月色的描写,以人心旷神怡,久久不能忘掉。每次,我读完以后,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人也不知道的知识。每读一遍,都是那么爱不释手,仿佛手里捧着金子似的。文章看完了,而我却未合上书,这篇文章使我意犹未尽,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荷塘月色的美丽可以令人暂时忘记忧愁,可见它的美丽,使我感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我生活在这么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中,更应该要去努力学习、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
读完了着本书,让我想起了《西洲曲》里写到: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如清水。这首散文好像把我们带到了那里和作者一起欣赏那美丽的景象。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2
今年暑假,我读了朱自清的散文集。里面的篇篇散文就好似夜空中的点点繁星,而在这美丽的夜空中,尤以《荷塘月色》这颗最为璀璨夺目。文章开头,就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出了全文的基调。联想到作者所处的.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我的心境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仿佛身临其境,随着朱自清来到了那荷塘边一般,让我沉醉于其中。随着月亮的渐渐升高,路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顿时感到了丝丝凉意,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孤寂的氛围下内心的彷徨与不宁静。朱自清在诉说了自己的不宁心境后,描写了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他着力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将荷叶比作亭亭舞女的裙子,从而突出了荷叶动态的美。伴随着徐徐微风,送来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更是以歌声比作香气、以渺茫比喻香气的轻,这一通感的手法将荷香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
读着读着,我被作者描写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塘景色彻底征服了,记得也是同样一个夜晚,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暨阳湖的荷花池边,月光洒在荷塘里照亮了满池的荷花,月光映衬着荷花,荷花点缀着月光。这月光、荷花和我们组成了完全不同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同样美丽的荷塘月色,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我,对作者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3
我家有一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童话、绘本、小说应有尽有。但是,每次我都会不由自主抽出《荷塘月色》,这可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它的封面是一朵娇艳的在碧绿的荷叶上,好似漂浮在梦幻般的荷塘上,再配上“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的这句话,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尽管它没有精美的插图,只是由生活的感悟、故人旧事、行走的踪迹、思索人生几个部分构成,但每次捧起它,我就再也放不下来。
其中,我最喜欢读《荷塘月色》这篇了,它让我想起了《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满是田田的叶子。”读着这些优美、传神、令人心旷神怡的文字,我似乎也走到了一片月光下的池塘边,看到了一池的荷花,自己也变成了那一朵最美丽的荷花。“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多么美丽的画面,我好像也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做起了一个荷塘月色的梦。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阅读都有惊喜,我在《背影》中感受到的温暖,《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让我无比骄傲,《生命的价格—七毛》令我重新思考生命的价值......
每次阅读都让我如痴如醉,这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4
在朱自清的众多散文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这《荷塘月色》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月下的.荷塘静如隔世,风轻花香,吸引着诗人的光顾,同样也吸引着我的目光。细细观来,宽阔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叶,我仿佛看到,月光柔和地铺在花上、叶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洒下她的怜爱,整个荷塘好似笼罩着轻纱,在梦中沉睡。空气中,淡淡的花香,夹杂着薄薄的雾气,真是个人间仙境啊。我忍不住就要跳进书中,与那荷花共舞,与那荷叶共乐。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也更见风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花儿受叶儿滋养,叶儿被流水洗涤,一切的生命源于这水,这脉脉的水,这清澈的水,这细密密的水,而水却被荷叶朦朦胧胧地盖住了,使叶子更清更晶了。在这淡月微云之下,我的思绪也忽然想到了"明月清风照绿叶,轻云薄雾映彩荷。"这句话,用它来形容这荷塘意境,再合适不过了。
伴着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美的向往,对宁静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对家乡那种江南水乡的无限回忆与怀恋。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5
何必低到尘埃里。
——题记
读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让我感触颇深。
这是一篇抒情的散文,文笔细腻文雅,描写了朱自清先生看到月色下的荷花心情复杂,那种渴望自由,不满现实,却又不能的心情。
随着朱自清先生,来到曲折的小路,看到了在夜光下绽放的荷花,姿态各异,那美丽的花配着月色美得恰到好处,让朱自清暂时忘记了烦恼,可到后面,蝉声和蛙声一片热闹,而他却什么也没有,他的心情又落寞了起来。
这篇文章为后人留下旧中国上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记,寄托了朱自清向往憧憬着未来的政治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合上书,我的思路却恍惚起来,不禁联想起了活中的一些事例。
四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写小说,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没日没夜的写,已经到了忘我的状态,不在估计别的事,上课时偷偷摸摸的写,晚上睡觉时趁熄灯了在被窝里悄咪咪的拿着手电筒写,写的无非是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期待着那稚嫩可笑的文笔能打动他人。
我一直比较优秀的成绩出现了下滑,老师一开始以为我是大意了,但是后来的几次考试我的成绩一向如此,还越来越差,老师开始慢慢观察我,终于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
我一直想坚持下去,但自己的`自尊心又承受不了这样差的成绩同学们嘲笑讽刺的话语,轻蔑的眼神,家长严厉的批评和老师无奈的叹息声,我崩溃了,甚至想过自杀的念头。
后来的几天,我一直浑浑噩噩的过着,身体还在但心灵已经死了,双目无神,毫无精神。
老师与家长的苦口婆心的教导,我置之不理,后来又渐渐加入了暴力,我绝望了。
想必,我此时的心情和朱自清先生是一样的,可能,还更绝望一点。
我在网上发帖,向吧友们诉苦,各种各样的抱怨,对家长的种种不满,以及自己想要轻生的念头。
有一位吧友很有耐心的开导我,他渐渐让我明白了,其实,喜欢一件事,不一定要天天都干,刻刻都想,你只要保持一颗初心,什么时候都不会晚。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要太耽溺在其中了,何必一直徘徊在一个圈子里呢,抬起头,看看蓝天白云,看看远方,心情就会好些了呢。收拾好行囊,带上自己的梦想,继续向光明的前方前进吧。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6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研究《荷塘旧事》一课时,就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在教学设计上,我把握住“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和谐统一,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通过三件事的学习感受体会文章的“人性之美”。课文既有美景描绘,又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叙述,因此朗读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能读出合适的语气,表现出小伙伴的性格是本课的难点。因此,上课中力求通过“品词析句”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并贯穿教学始终。
一、比较朗读,感受比喻的好处。
景物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句子更为形象生动,单靠读学生可能未直观感受到比喻的好处,在这个重点的突破中,我引导学生把比喻的句子删去后再读,比较前后的感觉,通过直观的比较,教会了学生一种逆向思维,也真正感受到比喻的魅力。
二、小组交流,品词品句,读中感悟。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帮助孩子理解课文的主题。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如:作者向我们介绍起了荷塘之往事——狗刨比赛和击水游戏。“扑通通”“像哪个鼓队敲乱了套似的一阵乱响”形象地写出了比赛时的忙乱和紧张。“大菊花似的浪”又一个比喻,浪花的形状跃然眼前。另外,从比赛后的“气喘吁吁”和“昏昏欲睡”可见当时比赛的激烈,反映出小伙伴们的快乐生活和无拘无束的性格。击水比赛是激烈的,作者精选了一些词语:“击、闹、急速、射、撞击、混”等再现了比赛的激烈。而“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则表现了小伙伴们的亲密无间。文章的高潮之处是“我”溺水时。作者写出了自己遇险时的狼狈与危险,隐藏了小伙伴们的着急。最后,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地将我拖到岸上。”既写出了小伙伴们的机智,又写出了他们的善良与淳朴。
教学中我注意了紧扣文本,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引领学生积极的和文本对话,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
三、创设情境,以“访”促“悟”。
我创设了“遇溺获救”的情境,有助学生直观理解“手拉手铁链般”把作者拉上岸的情景,通过学生、师对表演同学的采访,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小伙伴们的勇敢、机智和对“我”淳朴的爱,从而突破难点。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7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许多多有名的散文,但是,让我记忆颇深的还是《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的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曾写过许多有名的文章,比如我非常喜欢的《匆匆》,《春》《背影》等,而从这文章中的晚上荷塘边皎洁的月色可以看出作者渴望追求美好的生活,对黑暗的现实想“超然”又想“挣扎”的心迹。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读着读着我也似乎走进了这幽僻的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美丽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阴森的小路在柔美的淡淡的月光下显得不再令人害怕。爱热闹、爱群居——当然是想和人民一起生活在一个美好的环境里,爱冷静、爱独处“白色恐怖”,当然在这种“白色恐怖”中,想住在“世外桃园”。从文中我感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彷徨,我的心情也随之而波动起来。
“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在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用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笔下尽情的赏花观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丽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围着蓊蓊郁郁的树,树间透着光,可是光却是如此的无精打采,这时的主角几乎成了热闹的蝉和蛙,我仿佛又回到了起初的不宁静……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8
午后闲暇时光读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对里面他描述的场景直接就有了代入感,明明是大白天,却感觉自己像是身临其境一样,也散步在了美妙的有着荷塘的月色中,感受夜晚的安静和美好。这只是一个人的世界,在里面只有自己。
看着这篇文章,也从侧面反映了那时他对现状的无奈和不满,对现实黑暗的愤恨和厌恶,还有生活的迷茫惶恐以及矛盾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下来。文章中写的这样一个风景正是他所渴望的,自由,超脱出现实,只剩下那美好的风景。
作者一个人从家中散步出来,对着荷塘里的事物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在这方天地里只余留下静谧的月色洒落在荷塘里,照着所有夜晚活动的动物世界,给了自己难得的安静。在微风中,静静感受荷塘的美,泄露出对荷塘的喜爱。文中有描写荷花的一句:“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静立着的荷花,在夜晚展示它的风姿,只为给人带来它的美丽,它一尘不染的立在水中,在月色的照耀下,更加存托荷花本身的品质。
一个人的世界,没有嘈杂,没有各种对现实的抱怨,只留下真挚的情感,是自己短暂的享受,不去想外界是如何的波澜和动荡。荷塘里的世界就是本人最希望看到的世界。
作者前期看着美景进入到自己的世界,后面又以蛙声和蝉鸣声打破平静回到现实,心境又是一个转变。对于本身自己而言,作者又是能够极快的转变过来,着实难得。
看完后的感觉,除了文中描写的风景让我格外的喜欢,还有就是他的情感,丰富细腻,很能够让人感受到。感谢他的荷塘月色,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不自禁的`就进入里面去了,在午后的时光里格外美好。整篇文章借着荷塘美的风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在那样一个时代里短暂的陷入美好。这让我倍珍惜现在的生活,原来我们的时代是这么无忧又无虑的。荷塘是一个美好的寄托,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月色洒下的光,是对黑暗世界的救赎,愿未来的世界永远都保持光明。我们的世界这么美好,对于荷塘月色就是纯粹的额欣赏了,是美好的。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人类的淳朴。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情感目标:
1、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2、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读中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人类的淳朴。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小伙伴们的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生活中,你见过荷花吗?能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诗句来描述荷花吗?
2、有一个人,在他和你们差不多大的时候,在他的外祖母家附近有一个荷塘,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课文《荷塘旧事》。(板书课题)
二、质疑
1、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呢?
2、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检查预习,解决字词障碍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不知道里面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词,指生读)
2、通过预习课文,你不理解里面哪个词的意思?(学生汇报理解,通过图片、动作等方式帮助理解。)
3、词语读正确了,大家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呢?(指生分段朗读课文)
4、学习会写的生字。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再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
2、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能找到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吗?请大家再读课文。
3、生汇报板书中心句。
五、品读2——5自然段
1、作者怀念荷塘,在那里他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那么,从文中,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了吗?
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荷塘的“美”的?就读哪一部分。
3、汇报
(1)2自然段。生读谈感受,指生画荷塘。
(2)4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出示图片)谈体会再指导朗读。
(3)5自然段。(出示图片)引导思考:还像什么?指导读。作者为什么能把荷塘写得这么美?(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喜欢这荷塘美景吗?那让我们再投入地、美美地读这两段。(出示两段内容,男女生合作读)太美了!作者应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得美,大家用甜美的声音读得美,那么,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
六、总结
恰当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景物描写得更加具体、生动,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么,作者怀念荷塘,仅仅是在那里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吗?还有——(生接说:人类淳朴的爱。)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人类淳朴的爱”。
板书设计
荷 塘 旧 事
白天
夜晚
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淳朴的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了解了荷塘的美,感受到了大自然和谐的美。我们再看课题,作者还要写什么?(往事)是呀,发生在荷塘的一件件往事使作者又认识了“人类淳朴的爱”。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在这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大家接着往下读课文,找出作者写了几件事?边读边画。
2、学生自由朗读后汇报写了几件事。
3、小组合作学习:和你们小组内的伙伴商量一下,你们对哪件事最感兴趣,然后选择最感兴趣的事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
4、汇报:
a:“戏水”
(1)指生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呀,我们没有来戏水时,荷塘是恬静的,我们来戏水时,荷塘是喧闹的。我们可以说荷塘拥有(恬静)的美,更拥有(喧闹)的'美。
(3)荷塘因为有了我们才变得更加美丽,那就让我们大声地读出我们来到时的美吧!(自由读、指生读、评价)
b:“狗刨比赛”
(1)怎么回事?
(2)文中是怎么写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c:“打水仗”
(1)(出示图片)如果你就在里面,你给大家讲讲当时的场景吧!你当时的心情怎样?
(2)自由读9自然段,想象什么样的场面?(激动、热烈、欢闹)
(3)读这段时还发现有几个加了双引号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哗哗”“扑扑”是什么词?文中还有吗?用上这些拟声词有什么好处?你还能说一些拟声词吗?
(4)你想怎样读这一段?指生读、评议。
d:“遇险”
(1)在写完“打水仗”这件事和写“我遇险”之间有一段话,能找到吗?(讲解过渡段)
(2)汇报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心里怎么想的?我们就是乡下的孩子,你将怎么劝他?
(3)师读12——15自然段。我怎么了?小伙伴怎么做的?请你从文中画出伙伴救我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体会。(出示图片)理解“铁链般”。
(4)从这件事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吗?“我”被吓得哇哇大哭,而小伙伴呢?却哈哈大笑,他们笑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同学说说。
(5)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问题吗?文章主要以叙事为主,那么开头为什么要描写荷塘的美丽景色呢?(板书:景美人更美)师朗读:如今······生接读······
三、全课总结
是呀,美丽的自然景色、淳朴善良的人们,他们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副和谐的美景图,让我久久难忘,使我永生享用。
四、作业
在你的记忆中,一定也有最令自己难忘的事吧,课后把自己难以忘怀的事写下来,明天读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荷 塘 旧 事
白天 戏水
打水仗
夜晚 狗刨比赛
遇险
大自然和谐的美 人类淳朴的爱
景美人更美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0
《荷塘旧事》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脉络清晰,“从荷塘的美”、“人类淳朴的爱”两方面展开描写。文章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渲染了荷塘的美丽景色以及发生在荷塘里让作者深深铭记在心的往事。
本文2~4自然段,着墨于景物描写,其他篇幅均为叙事,没有过多的表现技法。但质朴的叙述饱含着怀恋深情。文中的景物并非闲来之笔,实际表现了自然和谐之美,与后文展现的人类淳朴之美相映成趣。通俗地讲,就是景美人更美。
高年级的课文大都很长,怎样做到文长而课不长呢?这就需要老师学会取舍。我上的是第一课时,针对课时特点,我预设了如下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塘之美,学习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荷塘的方法。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7个,写字11个。
3.理清课文线索,练习写较复杂的提纲笔记。
4.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描写荷塘的美景。
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充分抓住预习这一环节,要求孩子们在课前做好预习,然后再在课堂上进行检查,从生字词到复杂的提纲笔记都是如此。检查完预习后,我从课文的最后一段的“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一般,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一句话,引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体会荷塘之美。怎样理解这一点,我让学生默读思考:荷塘美在哪呢?边画边做批注。然后交流进行交流,品词析句,读中感悟。抓重点句子体会荷塘的美,创造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各抒已见,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能结合自己画出的句子进行汇报交流,体会到荷塘如诗如画的美。。在此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去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这样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荷塘的美景,感悟文章的景物描写方法。针对目前提倡的“语用”教学,我还插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关于荷塘的描写,让孩子们从不同角度感受体会名家的大手笔,然后再来一个说话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然而在课堂上,还是有很多的遗憾。首先在检查预习的环节,对于一些字词的讲解完全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完成,由于我放手不够,结果在这一环节上,还是浪费了不少时间,也导致了年段特征不明显,也导致了后面的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和说话训练这两个环节,就像走过场。其次,在交流景美这一部分时,没有解决好取舍,什么都想要,结果让人感觉有点乱,没有主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1
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很多种说法,我个人的理解是:《荷塘月色》一文表达了作者闲适的心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自然之美。本文然我感触很深的,莫过于作者对于景物极其细致的描写。对于月下荷塘的描写我印象颇深,尤其是那柔美的月色。
没有电,光源惜缺,白天靠太阳,晚上自然靠月亮。明月当空,月有着它的素净之美。看天涯明月,寄相思之绪。明月市场成为爱情的见证,著名的神话“嫦娥奔月”反映出了古人对月亮的迷恋、幻想,亦印证了无论是实际还是精神层面,月亮在古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所发出的感慨使人惊叹。由人思月,人生短促,自然无尽。月在人亡是常有的事。多年后,更迭了朝代,明月换拨人看,《荷塘月色》中作者亦与月产生了共鸣,不同的地点,相隔甚远的.时间,作者来到荷塘,月光柔和的照射过来,一种美,一种迷幻,亦或一场梦……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我比较喜欢纳兰容若《蝶恋花》中的这几句,凄美却又不失几分灵气。“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笔下的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月并不完整,但它却有着它完美的缺憾。这也许是众多文人将自己内心的空缺寄托与明月的原因吧。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2
暑假,我读了朱自清的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朱自清,字佩弦,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他还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如《背影》、《匆匆》等等。
《荷塘月色》写的是作者晚上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大学的荷塘边,他描写了月光朦胧照射下的荷花、水面、蝉鸣……让我也仿佛看到了月色中荷塘的美景。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描写叶子荡漾在水面上的景色,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这种写作的方法可以用在我们平时写叶子的作文中。
“月光如流水一般,轻轻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流水,非常生动。其中“泻”字用的特别好,真想不出别的词来代替这个字了!
虽然景色那么优美,可是作者却无比寂寞,这在文章中也能看出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呢?我想我还没真正体会到朱自清那时的感想。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写景的时候,也要用上这些修辞手法,才能使我们的作文生动、优美。我推荐大家也来读一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3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
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朱先生的资料,原来,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我想,是不是江浙的秀美塑造了朱先生细腻的文风呢?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
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
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爽了!
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
这就是《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虽然只是一场梦,但是其中的韵味却值得我回味良久。我爱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色。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4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头,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朱自清先生对北京清华园荷叶的印象。在他的文中,我仿佛走到了那片荷塘前,看见了那晚的一塘荷花,和那淡淡的月色。
这篇散文写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期间,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看任何事都应当是索然无味的吧,但朱自清先生却从荷塘中读出了别种的滋味。那时的荷塘与平时并无异,但不一样的人能赏出不一样的感觉。在他眼中“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他是愤懑的,不满的,但又有着一些无可奈何,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除了借这一塘的荷花抒发心中的苦闷,又有其他什么方法吗“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许,那时的'他,正是这样的孤寂与彷徨吧。
相比之下,我对荷花的印象就活泼多了。一到夏天,最爱的便是到大明湖看荷花,湖畔的风都夹杂着一股淡淡的荷香,又卷起湖中许多水滴,被风一阵阵的打在脸上,有种说不出的惬意。湖中的荷叶则是构成了一个绿色的屏障,阻隔人们的视野,似是故意将莲藕隐藏在底下,不想让人找到,只能看见湖面上弥漫着已成绿色,令人心旷神怡。
我爱大明湖的荷塘月色。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5
导课
1、 今天我们来学习“往事”单元一篇新的课文《荷塘旧事》。(出示课题)。
2、 课前已经布置预习了,你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的呢?和你周围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3、 全班交流,学生互相交流容易读错的字、词,纠正字音。如:月牙泡,这里指小的水塘,所以读一声。攫住,比较难写,注意任情字形,是抓住、夺取的意思,等等。
4、 老师也有一些词语提醒大家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出示词语课件),先自己读,然后随机选一组开火车检查。
5、 结识了这么多新的字词朋友,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这篇文章比较长,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提示:可以找找文章的中心句,段,帮助概括)
6、 交流中心句(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出示课件,齐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生答文章主要写了哪两方面)(板书:和谐的美 纯朴的爱)
初读课文
1、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那让作者怀念至今的荷塘。师配乐范读。
2、 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荷塘?(生答)说了这么多的词语,最能表达这荷塘的是(美丽)。默默的地这一部分,看作者怎样写这荷塘的美?
精读课文
1、 (预设:生找第四段)读第四段,谈体会。作者用什么方法体现了荷塘的美?(比喻)把什么比做什么?(出示课件)
2、 作者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把荷塘写的这么美,谁想读一读?(指名读)
3、如果把(出示课件)改为“……”可以吗?(生答,谈原因)师结:因为有了这一围黑绿,所以映衬出泛着金光的月牙泡,这是一种怎样的美?(和谐)增一分则嫌多,减一分则嫌少,美的恰到好处,美的那么和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和谐的美。(出示课件)(板书夜晚)
4、刚才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句来体会月色下的荷塘的美,用同样的方法看白天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5、(出示课件)生读,谈体会。作者怎样比喻的?(生答)还抓住了什么体现荷塘的美?(颜色)
6、师结:对!作者除了运用比喻还抓住了颜色来表现这荷塘的美,一片绿与粉红是颜色的和谐,绿叶与粉红的荷花是景色的和谐,在这荷塘处处彰现和谐的美。指名读。
7、想不想来看看这美丽的荷塘?(出示课件:荷塘的图片、配乐)看到此情此景,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荷塘的美?
8、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魅力,你喜欢月色下的荷塘还是白天的荷塘,选择你喜欢的一段读一读,一会我们来比一比。
9、这么美的段落、这么美的写作方法一定要积累下来,背一背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导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面几个自然段,这节课继续来学习课文,如果说荷塘的美景是静态描写,那么荷塘的趣事就是(动态描写)(板书:静态 动态)
二、初读课文
1、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几件事?分别给这几件事加一个适当的小标题。(生答)
2、可以确定的是“狗刨比赛”和“打水仗”(板书:狗刨比赛 打水仗)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加小标题的方法了,就应该这样,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来概括,但第三件事怎么办?不需要说清楚“谁干什么事”,只要说明白“什么事结果”就可以,(学生概括)(板书:溺水被救)
三、精读课文
1、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读一读,在你感兴趣的地方,做好批注。
2、预设:生找“打水仗”。(出示课件)读课文,谈感受。
3、我们都打过水仗,你们是怎么打的?(生说)情景怎样(热闹……)我们打水仗是两个人打,你看作者和小伙伴们是多少人打?(两队)那情景更是(闹的慌)。
4、师读“急速的水线……”这是写什么的热闹?(水线)读一读下面几句话看分别是写了什么的热闹?(鸟、声音、动作)
作者要写打水仗,写我们的动作怎样热闹就可以,为什么还要写水线、声音、鸟啊?(预设:生答:……映衬……)师结:对!以水线、声音、鸟来反衬打水仗的热闹,这就是“侧面烘托”我们在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
谁想来读一读,体会这热闹的场面。
7、 还对哪一个故事感兴趣?(预设:生答“狗刨比赛”)为什么对狗刨比赛感兴趣?(生答:很快乐、悠然自得……)带着快乐的心情读一读吧(生读)。
8、 还剩下一个“溺水被救”谁想起来说一说,当时的情况如何?(危险,生读句子)体会“攫”,当恐惧感紧紧抓住你,你会怎样?(非常害怕)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心里的害怕。
9、 小伙伴是怎样做的?生答(……手拉手,救上来……铁链般)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小伙伴们聪明机智,镇定自若、友谊的牢固……)
10、我被救上来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你觉得此时小伙伴们在想什么?生答(以后要注意安全………可把你救上来了……)师结:是啊这是救人后的轻松的笑,这是善意的笑,这也是憨直纯朴的笑!所以,作者说,我至今怀念那笑声!
11、如今,(出示课件,配乐,齐读)
12、完成板书。边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美丽的荷塘所以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正是因为这童年的趣事,让我认识了人类纯朴的爱,这美丽的荷塘承载了我儿时的欢乐,承载了我儿时的快乐。这就是我的荷塘旧事。
13、课文学到这里应该结束了,很完整,但文章最后又出现了一段(出示课件: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你觉得有必要吗?(生答,总结全文……)对,这段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升华,是全文的总结,深化了中心。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写作中也要运用这种方法。
14、同学们,我们也经历了10多个春夏秋冬了,有让你难忘的回忆吗?(生答)
15、将这些回忆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让它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美丽的片段。
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美景 夜晚(静态) 和谐的美
白天
趣事 狗刨比赛
打水仗 (动态) 纯朴的爱
溺水被救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6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理解文章中的成语,并学会用成语说话。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够根据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人类纯朴的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以及当时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回忆自己从小到大在生活中有哪些难忘的往事。
2、有一个人在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荷塘也发生了一件难忘的事,今天我们来学习《荷塘旧事》
二、初步了解课文。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出声朗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音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互相交流学习生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熟读课文,结合课后问题进一步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完了这篇文章,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3、同学们在来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大自然和谐的美是什么样的?
4、我们上学期也学到了一篇有关荷塘的文章还记得那个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的吗?
5、作者都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荷塘的?
6、这个地方美如仙境,但这是作者难忘的主要原因吗?那是个什么原因。
7、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当是作者遇到了什么危险?
8、结合你同学们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被水淹的了解。
9、小朋友们是怎样做的呢?
三、情感升华。
我们再来看这个中心句,学完了文章你对它又有了哪些新认识。
四、布置作业。
请你做个小调查,看看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童年的乐趣是什么,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荷塘旧事读后感 篇17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读着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一片荷塘之中,真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啊!朱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笔下的《荷塘月色》竟是如此的美妙,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查阅了一些关于朱先生的资料,原来,朱自清先生是我国近代的一位著名作家。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我想,是不是江浙的秀美塑造了朱先生细腻的文风呢?《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一九二七年在北京清华园写的。我想象着在一个美妙的夏夜,伴着皎洁的月光,嗅着淡淡的荷花清香,那是多么曼妙!夏夜的荷塘,真是美极了!荷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美丽的荷花舞姿优美,把最美的一面展现给了大家!
给美丽的夏夜增添了秀色!读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自己也是一朵美丽,羞涩的小荷花,正伴着微风翩翩起舞呢!小金鱼游过来,告诉我昨天他换了一身美丽,漂亮的小裙子,小青蛙跳到我的荷叶上,碰了碰我的小花瓣,可爱地对我说:“哇!荷花姐姐你长得好漂亮啊!”顿时,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真是太快乐了!突然。“吃饭了!”妈妈的叫声把我从美梦中惊醒!回味这一切,真是太令人陶醉了,真是太美了!
-
欲了解荷塘旧事读后感网的更多内容,可以访问:荷塘旧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