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教案
发布时间:2025-05-12三个字教案(分享9篇)。
三个字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绝句》的诗意。
3.背诵古诗《绝句》。
教学重点:
1.认读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绝句》,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春天里万物复苏、和谐美好的景象。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从诗中感受自然和语言美,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古诗,导入新课。
1.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喜欢的是哪一首?
2.师小结,板书课题:绝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出示《绝句》,简介作者。
2.安排学生朗读诗句,把古诗读正确,认记诗中的生字。
3.老师指导书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三、了解大意,感受美景。
1.师范读,出示朗读节奏,指名读诗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生齐读。
2.理解诗意,思考:《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学生交流,老师点拨。
3.课件出示诗句,看看诗中有哪些景物?(日、江山、春风、花草)你能用一些修饰词来形容这些事物吗?让学生用笔画下来。学习第一、二句。理解“迟日”
4.师小结:温暖的太阳,青青的山,五颜六色的野花,绿油油的小草,柔柔的春风,多美呀!
这么美好的春色用诗中的两个字概括就是“丽、香”。
5.师引导:花草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哪些小动物?
6.学习第三四句。理解“融”的含义。小燕子来回地飞着,在干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指名说说着两句诗的意思。
7.师小结:春景美如画,燕子轻飞鸳鸯甜睡,让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出示插图,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诵读感悟。(德育渗透)
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3.背诵古诗。
三个字教案 篇2
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大家穿戴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
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招引来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墙上摇晃……
三个字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年的故事,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2、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9个会写的字,认识15个会认的字。
3、能力目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概括地叙述课文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正确、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我国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及“过年”由来的民间说法,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教学准备:
字卡,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生活实际导入新课。学习“贴”、“联”、“团”、“俗”、“代”四个字。
1、播放过年时贴对子、放鞭炮等热闹的场面。师问:同学们,看到这段录像,你们能想到什么时候的场景?生汇报: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贴春联等。引出“贴”“联”“团”三个字。(师贴字卡)
贴:学生出字谜识记:独占钱财(贝本义是钱财)。
教师演示往黑板上贴字卡的过程,引出粘贴这个词。
要求同桌之间贴近点,引出贴的另一个意思:靠近。
联:让学生用手捂上耳朵,联想一下家里过年的场面。
团:给出口,加字变新字:国、园、圆、困等。
组词:团体、团结。用团结说一句话:团结就是力量。
团用作量词:一团(毛线)
团团围坐、团团圆圆
2、同学们,每到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全家人团圆在一起,欢欢喜喜地过大年。这种风俗,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我们来看“俗”和“代”这两个生字宝宝。
俗:用讲故事方法识记:在山谷里有一个村庄,一个人来到这个村庄后就入乡随俗了。引出风俗、习俗。
俗的另一个意思:大众化的,通行的。俗语=俗话
代:这个字宝宝,大家太熟悉了,我们学习古诗的时候都要知道作者的朝代,那你都知道哪些朝代呢?
爷爷、爸爸和你叫?生:祖孙三代。
3、过年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我们每个人都盼望着过年,那你们知道吗?关于过年啊,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的故事》吧。(师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宝宝。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提问“年”在古代的时候指什么?生:凶猛的野兽。
3、学习“凶”、“野”、“兽”。
凶:数笔划识记。结构:半包围。笔顺:
野兽:指家畜以外的兽类,天性凶猛,尤其指野生的哺乳动物。
师出事动物的图片(小猫、小狗、老虎、狮子、企鹅、骆驼、豹)请学生从中挑出真正的野兽。
野:注意读音是整体认读音节。
组词:田野、原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兽:记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脚踩地。读音是翘舌音。
4、知道了年是一种凶猛的野兽,那它长什么样子呢?又什么特点?引出吼。
吼:让学生大吼一声。吼叫,狂风怒吼。
5、指导朗读第一段:“它长着狮子头,牛身子,生气时大吼一声,地动山摇。”不难想象年的凶猛的样子,(播放年的FLASH课件)要求大家在读的时候要读得夸张些,突出年的凶猛、吼和地动山摇。
6、全班齐读。
四、学习二、三自然段。
1、如此凶猛可怕的野兽,人们为什么要和它作斗争呢?怎样斗争的?结果怎样?(课件出示问题)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后,同桌讨论问题。
3、学生汇报问题后,师出示“缺”“庄”“渐”“敲”“扭”“逃”的字卡。学生小组合作集中学习6个生字。
缺:换一换方法识记“缸”。扩词:完美无缺,缺一不可,缺点(造句)
庄:字谜:广阔的土地。读音,扩词:庄稼、村庄、庄严
渐:渐渐地意思是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造句)同义词:慢慢地。
敲:拿小棍做敲的动作。形声字:高表音,象手(又)拿小棍轻击的样子。
敲打、AABB(敲敲打打)
扭:做动作,扭头。区分:纽扣、电钮。俗语:强扭的瓜不甜。
逃:字族识字,兆字家族:挑、跳、桃。
4、指导朗读二三段。
“这‘年’又窜进村庄,一看到这些,吓得扭头就跑,逃进深山,再也不敢出来了。”这主要写了“年”逃跑时的样子。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一些,突出又、看、吓、扭、逃、再这几个字,读出年逃跑时的狼狈。
5、男女生比赛读,选两名代表。
五、学习四自然段。
孩子们,古代的劳动人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战胜了凶猛的野兽“年”。我们应该为他们骄傲,为他们自豪。后来为了纪念胜利……齐读后一自然段。
六、师指读生字,生开火车拼读,组词。
七、字宝宝大家都会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指名读文。
八、写字指导。
食:书写时要注意人字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后一笔是点。
凶:的书写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要把字写得匀称美观。
九、课件出示词(爆竹词卡),指名读,正确后发出爆竹声。
十、小结:
年的故事同学们都了解了,老师希望你们能把这个故事,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讲给你得爸爸妈妈听。
三个字教案 篇4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段落分明。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学校的情景;再写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情景,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音乐《爱我中华》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品味词语,加深理解。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品味“安静”“热闹”这两个词,并注意教学方法的变化。组织学生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些句子中体会当时的安静;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校园里为什么这么安静”,从而懂得这些表现安静的句子的含义。
3.创设情境,强化情感。教学快要结束时,我大胆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一只蝴蝶、一只小猴、一只小鸟、一朵花,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充分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兴趣,保持了学生注意力,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二、成功之处
转换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第二、三自然段时,我提问:“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三、不足之处
1.拓展阅读《走月亮》《爱我中华》《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了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2.个别字音需要重点指导如“傣族”中“傣”应读“dǎi”。同时对于“坪坝”的意思需要用图片直观显示。
四、改进措施
回顾本课教学,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1.教学中对于年级教学特点不够熟悉,导致备课时设计的个别问题过深,需要多多研读课文,加强集体备课。
2.学生分角色表演时对于猴子、小鸟等角色的特点定位不准确,语言上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因此可以让学生先熟悉猴子的机灵、花儿慢慢绽放、山狸的胆小等动物特点,然后再进行表演。
三个字教案 篇5
《大青树下的小学》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一、教学效果: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书,谈读书感受,充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例如对于大青树下小学的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同学们上课读书时的情景。有的说:“他们读得很流利。”有的说:“他们读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得绘声绘色。”又如在学习窗外十分安静一句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如果我们就是窗外的蝴蝶、小猴、小鸟、树枝,我们会怎样想呢?”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今天学生理解到位,朗读到位。开学第一课,难免会有遗憾,自我感觉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不够精炼,问题不够明确。今后要细心斟酌、精心设计教案。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成功之处:思考、审视一个文本的学习价值,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切入。其一,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其二,单元重点学习目标(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能够在哪些具体词句上落实;还有,学生对“新鲜感”的关注,会指向词句表现的内容还是词句的表达方式。其三,作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它的内容、主题等,对学生接下来的教室语文课程生活应该带来怎样的期待和定位。学生对于“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相对陌生,个别学生能快速反应过来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学生找出“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在第二课时,我让学生拓展阅读《走月亮》《珍珠泉》《山沟里的孩子》。我选择讲解《走月亮》和《山沟里的孩子》,让学生圈画自己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学生对于《走月亮》这篇散文并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么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画语句时出现一些困难。《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相对容易理解。我让学生自读《山沟里的孩子》,读懂山沟里的孩子学习生活的特别之处,学生也能了解其中的原因。
三、不足之处: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课堂比较单调,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发言人数较少,课堂太安静。
四、改进措施:如果课可以重新来上我会指导朗读,除了可以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章的意境外,还可以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文素养。
三个字教案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编写了“东方医药巨典”——《本草纲目》。
2、学习生字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读懂自然段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而学医的好思想。
2、学习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中表现出来的严谨的态度和忘我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着重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写作准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读懂自然段的训练。
(二)解决办法
运用“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句与句间的联系,归并分层,归纳出整个自然段意思”的方法解决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在初读、导读课文过程中,找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重点、难点问题,全班交流。
五、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挂板、字卡。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问:你知道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2、简介李时珍。
李时珍是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一生为穷人治病,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读800多中医药书籍和有关资料,先后到湖北、河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考察访问,采集药物标本,行程达一万多里。《本草纲目》被国内人们视为至宝,在国外用法、营、的、日、拉丁文广泛刊印,称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范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勾划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学生质疑,教师点播,师生交流。
(1)字(出示字卡)
①读准字音。
诊、症、凑、栽、积累的“累”
②认清字形
拜、籍、酷、载
(2)理解词义。
世代:世世代代,祖祖辈辈。
诊费:看病所收的费用。
完善:完美。
拜访:敬词,访问。
品尝:仔细辨别,尝尝味道。
判断:断定。
疑难病症:指病因不明,很难医治的疾病。
严寒酷暑:非常寒冷的冬天,非常炎热的夏天。
流行:传下去,传开去。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四)初步感知自然段的意思,理清层次。
1、铺垫孕伏。(出示投影片)
(1)自学。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2、教师点拨,理清层次。
第1自然段:讲李时珍是明朝的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第2、3自然段:讲李时珍立志学医。
第4、5、6自然段:讲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经过。
第7自然段:讲《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著作。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栽()择()纲()珍()
载()译()钢()诊()
2、填空。
(1)查字典。
查带点字要查部首再查几画选正确解释
记载①年.()②记在书报上。()
严寒酷暑①残酷。()②极,程度深。()
(2)选择恰当的词填写在括号里。
药方药材药物药效药物书
①李时珍暗自记下不少()。
②他一面行医,一面研究()。
③《本草纲目》是一本()。
④他亲口品尝了许多(),判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明确目标。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李时珍》这篇课文,学习了生字、新词,理清了层次,了解文章内容,这节课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问: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什么样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能被称为伟大的呢?
2、齐读。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轻声读2、3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李时珍的父亲为什么不愿意让儿子当医生,后来为什么又同意了?
(2)李时珍为什么要立志学医?
(3)李时珍为什么能说出一张对症古方?想像一下李时珍当时是怎样“处处留心”,“暗自记下”药方的?
(4)李时珍的父亲是不是仅仅因为李时珍说出了一张古方而同意他学医的呢?
(5)从这两自然段中你体会到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2、齐读第2——3自然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重、难点)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说的是什么?可以分为几层?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2)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过渡)
(3)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不全”、“不详”、“不对”)他想编成什么样的?
(4)李时珍决心重新编书的原因是什么?
(5)第二句和第三句是什么关系?(因果)
3、齐读第4自然段。
(五)课堂练习。
1、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他编成了药物书。
他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他编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
(1)李时珍是药物学家。
(2)李时珍走遍了名山。
2、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练习。
(1)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的三个缺点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完善的药物书应该是记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指名读1——4自然段。
(二)学习5、6、7自然段。
1、学法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前4自然段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家学得特别好,老师相信在5——7自然段的学习中,大家会表现得更好。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首先要围绕这个问题(出示幻灯片),先认真地、轻生地读课文,注意药边读、边勾,边想,然后小组讨论。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是怎样做准备的,他是怎样写成的?你有何体会?
2、教师点拨,全班交流。
(1)学习交流第5自然段。(重、难点)
①李时珍为编书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李时珍从积累经验和到各地采药两方面做准备。
②哪句话概括了这自然段的内容?(第一句)
③李时珍亲自采药遇到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做的?
④李时珍为什么要亲自品尝药材?这样做有什么危险?
⑤李时珍为什么要请教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
⑥读这段后你有何体会?
⑦分层,概括层意。
⑧出示投影(书中画面)学生描绘。
⑨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2)交流学习第6自然段。指名读。
思考:为什么说李时珍“终于”编成了新的药物书?
(3)交流学习第7自然段。齐读。
思考:为什么《本草纲目》是中药书籍中的一部伟大的著作。
(三)总结全文。
讨论:
1、课文第7自然段,分别叙述了李时珍“立志学医”、“编书”等内容。你喜欢那部分内容,为什么?
2、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从课文内容看,他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四)课堂练习。
1、选择句中划线字的正确读音,对的打“”
(1)那时候,行(xíngháng)医是受人鄙视的行(xíngháng)业。
(2)李时珍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决心重(chóngzhòng)新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书。
(3)李时珍在给病人看病时,特别注意积累(lèilěi)经验。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上合适的词语。
(1)李时珍是伟大的()和()。
(2)李时珍不怕(),不怕(),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
(3)李时珍整整花了(),终于编写了一部()的药物书——《 》。
三个字教案 篇7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李时珍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
2、按照提供的段意练习给课文分段。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李时珍为什么要重新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和他怎样为编书作准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分段训练。
教具准备:鹏博士软件、自制软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出预习要求。
今天要学的课文《李时珍》讲的是我国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的故事。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再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李时珍从小立下什么志愿?他立志学医的原因是什么?
2、开始父亲同意李时珍学医吗?为什么?后来怎么才同意的?
3、读读第二、三自然段,体会体会。
4、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药物书?旧的药物书有哪些缺点?旧的药物书的这些缺点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5、李时珍决心重新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怎样的药物书才是完善的药物书?
6、为了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李时珍从哪些方面做了准备?
7、李时珍是怎样到各地采药的?把讲他到各地采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讲李时珍采药情况的?(到了很多地方;钻进大山找药材;拜访了许多人;亲口品尝药材。)李时珍为什么要这样采药?
8、李时珍花了多长时间写成了新的药物书?
9、李时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读读第一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
2、这一段告诉我们《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
3、和旧的药物书对此,我们可以说《本草纲目》是一部怎样的药物书?你为什么这样说?
三、联系全文想一想,李时珍能写成的《本草纲目》的原因有哪些?
先讨论后总结。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总结全课。
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位伟大的医学家?
三个字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练习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简单概括地叙述课文内容。
3、了解“年的故事”的内容。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学习重、难点:
1、多种方法认会生字,正确书写生字。
2、了解我国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及“过年”的由来的民间说法,从而认识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学前准备:
生字卡片,搜集关于年的知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关于过年啊,还有一个传说的故事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年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圈画生字。
1、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读完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
2、师:同学们读的真认真,总结的也非常好。下面同学们拿出笔,一边读课文,一边按自然段圈画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不认识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读音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心中有数,重点观察学困生的自学生字情况。)
3、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及时评价并纠正错误处。)
4、小黑板出示要认识的生字:
师:这么多的生字宝宝都跳到黑板上来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
三、多种方式集中识字。
1、师:同学们认真看黑板,你又发现了什么?生字太多了。学生自由读几遍。
2、师:我来指字,你来认。指名读生字,打乱顺序。(读稍难点的字。)
3、从第一个字读到后一个字。
4、开火车读生字。
5、师:这节课要认识的生字可真多呀!同学们记得这么快,这么好,一定有什么好的识字方法,说出来听听。
(学生汇报。)
6、师:同学们的识字方法真多呀!快点把你拿手的识字方法告诉给你的同桌!
师:有了这么好的识字方法,记字真快!
我们来做两个小游戏。
7、你们能快速的读出这些生字吗?试一试吧!
师指生字,学生快速读生字(①抢读生字。②男女生比赛读生字。)
师:闭上眼睛想一遍生字。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
8、师:同学们生字认得非常好,相信会把生字写得更好。
四、书写生字。
1、观察。
2、指导书写。
3、展示书写。
五、回文读。
师:生字我们都认会了,还会组词,而且还能用部分词语说话了,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下面就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课文。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老师奖励每个学生一颗智慧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做扩词训练,及时纠正错误。
2、出示词语小黑板:指名认读,能用自己喜欢的词语说话。
二、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段或句子。(指名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并简单的说说为什么喜欢。)
3、熟读课文,同桌之间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4、指名复述课文内容。相互评价。
三、指导书写生字。
四、学生畅谈自己对年的了解即自己知道了过年是怎么回事?
(师生共同交流。)
五、拓展延伸。
1、回家后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2、继续搜集关于年的资料,好办一期关于年的手抄报。
三个字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读准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沙的趣事。
3.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了解把生动有趣的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5.感受秦文君语言的朴实、平和,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描写小沙的趣事。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眷恋童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感受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段,了解把生动有趣的内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感受秦文君语言的朴实、平和,产生阅读其它作品的愿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童年是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童年是一条永远流淌的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有趣的童年往事你还记得吗?翻开回忆的篇章,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熟悉,格外温馨。
2.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并互相评议。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篇与童年有关的课文《剃头大师》。((课件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4.简介作者: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秦文君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后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上海《儿童文学选刊》主编、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明确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二)检查识字情况。
1.课件出示会认字(带注音)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2.课件出示去掉注音,打乱原来顺序的会认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
3.课件出示会认字所在的词语。
剃头执着否则骂人仇人
习惯受刑替换厘米摸出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教师随机抽取,学生抢读。
(3)指名上讲台,教师读,学生指。
4.指名分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三)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会写字。
1.指名读,其他学生相机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指名领读。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写好这些生字的方法和技巧。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2.透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小沙的性格特点
四、作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我们精彩推荐三个字教案专题,静候访问专题:三个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