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5-03-14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热门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1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2.协商和辩论这样保护白头叶猴。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6-3-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1、濒临灭绝

2、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

二、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

三、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

五、作业

1、如果一个物种的所有个体都在地球上消失了,那么这个物种已经()

A、灭绝B、濒危C、受到威胁D、再生

2、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迁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克隆D、法制管理

3、数千年前我国黄土高原有茂密的森林,后来却成为荒山秃岭,植被减少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频繁B、北方寒流长期侵袭

C、长年干旱,赤地千里D、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2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2、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3、尝试解释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及相互联系。

4、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能力目标

收集、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

能根据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或分析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加强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中不同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播放优美的录象)同学们。再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放松一下。

看了刚才的录象,假如你现在正置身于这些优美的环境中,这时你会看到什么呢?你会听到什么呢?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回答自己的看法。

通过课题的`导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的生物,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认识到生物和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2、授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

通过导入新课,我们可以知道生物和环境是个统一的整体。像这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无机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大家能举一些生态系统的例子吗?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一块山地、一个池塘、一个小花园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

师:那么一堆鱼、一瓶矿泉水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呢?

生:不是

师:怎样才能被称为一个生态系统呢?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知道生态系统必须是生物和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师:生态系统与地域大小有关系吗?

生:没有。

学生通过举例说明,进一步理解生态系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有大有小,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水滴也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

那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成分

那么,生态系统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这时教师出示几张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

师:他们包括哪些生物?

生: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这些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生:讨论回答各生物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

有不全面的地方,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

师:谁是最关键的组成成分?消费者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

学生回答。

师:现在我们再观察这些图片,图中除了生物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成分?

学生回答。

师:他们又具有怎样的作用?

生: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能量、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

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有生物外,还有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非生物部分。

通过上面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以下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分来构成的?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学生讨论之后,展示成果。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图解,请大家思考: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发生什么现象?没有消费者或生产者呢?

从图上你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最终都要被分解者分解,而分解以后的物质又被生产者利用,这说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前面的分析讨论,我们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一些知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后练习。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课本P42:思考与练习

师:下面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农民朋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收获着丰收的果实,那么他们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吗?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它们才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师:可以这样理解,人是社会意义上的生产者,植物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产者。

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呢?

生: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环境。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吧!

3、知识小结

经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本节课学到了哪些内容?请同学概述我们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全面掌握教材的能力。

学生分组交流回答。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3

一、教案背景:

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生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及简单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在学完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描述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主要内容。本节与各章节内容联系密切,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实验形成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与交流、表达,体验科学探究、与人合作的乐趣。通过了解多细胞植物体的组成、人体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激发起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难点: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资源:

1、自制课件。

(1)植物体;

(2)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人体的结构层次。

2、每小组准备番茄、桔子果实若干个。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设疑、引导等。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充分展示自我,提高竞争意识。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4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材分析: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属教材新增内容,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习方法上,从宏观到微观,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准备:

学生: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可带放大镜,照相机)

1、知识方面

(1)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

(2)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3)说出保持好身体、保持好心情的方法。

2、能力方面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会保持身体健康的基本方法

(3)学会调控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

3、思想情感方面

(1)关注健康问题。

(2)培养关爱健康、珍惜生命的情感,认识到体育锻炼、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维护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关系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难点:学会调节情绪的技能,保持心理健康。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准备合适的教学多媒体材料。

(2)准备学生活动的活动资料卡。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5

步骤:1)将一个完整的猪肾置于解剖盘中,先观察肾的外形和颜色(外形似菜豆,内侧凹陷,红褐色),再用手捏捏(表面光滑,手感柔软),问一问气味。

2)用户解剖针将肾纵切,观察内部结构。

3)用显微镜观察肾单位的玻片标本。

通过上面对观察肾的结构实验知识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内容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学习的更好的哦。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趋性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能力目标: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

⑵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作出假设

教学重点:

⑴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单细胞生物体。

⑵通过“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的探究实验,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作出假设、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实验。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学准备:

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池塘水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上节课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中

1、课件展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图片,提问: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2、单细胞生物体是否也能像多细胞生物体那样进行生命活动呢?今天我们一起探究草履虫是怎样进行生命活动的。

( 1)、观察并说出一些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并明晰这些生物体的共同点是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

(2)、思考并产生兴趣,进行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学习情境中。

二、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展示草履虫的模型及结构的动画,组织学生进行认真地观察。

2、组织学生通过比赛认识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1)、观察、思考、自学草履虫的结构名称。

(2)、分组比赛说出草履虫的各部分名称。

三、思考并分析、说明草履虫可以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1、提问: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如何进行运动、取食、消化、呼吸及生殖的呢?

2、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分析,总结草履虫是如何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

(1)、思考并产生学习的兴趣。

(2)、分组观察、自学并相互交流,师生共同归纳出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四、探究草履虫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1、课件展示一只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组织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问题:草履虫是动物,它是否也会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呢?它会对外界刺激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3、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作出恰当的假设。

4、视频播放实验过程,组织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并分析得出结论。

5、同学间相互交流实验结论。

6、帮助学生再次明晰单细胞生物体可独立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1)、感受动物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反应。新 课 标第 一网

(2)、思考并产生探究草履虫知识的兴趣。

五、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

课件播放有关视频,组织学生通过观看更深刻地理解单细胞生物体 了解单细胞生物体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感受生命的奇妙,从而产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六、课后小结

1、 认识了草履虫是如何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

2、 培养了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3节 单细胞的生物体

一、 单细胞生物体的名称

二、 草履虫的结构及功能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7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2.识别当地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1以-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调查

第二课时:整理、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例,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方案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安全)

2、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普查表(或班主任老师分放的新生登记调查表),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总结:

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2、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3、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布置作业:调查全班同学身高、体重算出平均值,其它班级或学校学生相比。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自学指导:

1、翻开课本P9页,了解这份调查报告的目的、要求和步骤。

2、找到生物的归类方法。

教师总结:

1、调查步骤: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归类、整理。

2、生物归类:按形态结构特点

2、按照生活环境

3、按照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