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合同网

导航栏 ×

妃倾天下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5-03-12

妃倾天下读后感(汇总五篇)。

妃倾天下读后感 篇1

董明珠是一个人才,这与性格有关吧?有许多人会说是肯定的。因为她有一个肯吃苦、倔强的性格,有一个不服输的精神品质。我也如此认为。她的成功是她努力拼搏的结果,真的很羡慕她,走向了人生的辉煌,真的很了不起!

看看她的成功经历,我们有了太多的思考。

她善于思考,有探索的动力和欲望。这与她的开始阶段直接的营销经历有关。许多来自一线的信息,经过思考加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好对策。如果是没有这个经历,我想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我觉得基层锻炼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如果一个人刚毕业就分到领导岗位,很可能就是外行领导内行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的领导岗位不就是这样的吗!一把手换来换去还是那么几个,这里不行换个位置,到哪里都是个庸才。有人好像说过“什么都不会的当领导”——一群以权谋私的无用之人。

明珠她处于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企业环境之中,不干就没有饭吃,不努力就要下岗的企业环境之中,这是她成功的另一个条件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你能不拼搏吗?如果把她放在一个政府的办公室里,做一个科员,有可能整天疲于应付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心思用于官场争斗,那她绝对不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绩——不要否认她是今天的名人。有谁听说过政府工作人员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成了天下名人?没有的。干活是自己的,成绩是领导的!要不,你就走人。大不了给你个考核优,不过那可是分给的固定名额。因此,我觉得政府部门是培养庸才的摇篮。但是还有许多的人报考公务员,如苍蝇趋之若鹜,真是国家和民族的悲哀!因此我想说,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董明珠的今天。

另一位与明珠有相似身份的女性,她也很能干,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她就没有这么的幸运,她默默无闻。她曾经给明珠写过一封信,她说她处于一个很不幸 的环境中,有能力,但是没有话语权,结果最后厂败人走,不是她造成的,是管理者无能。如果让她处于明珠的环境,可以肯定,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干出一番大事。但是在那个环境下,她的梦想是无法实现的。这个环境就是掌握企业命运的一把手创造的。一把手是不是英明,他有什么样的企业态度、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想给自己谋利益,那么企业不败是不可能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向他靠过来的只有小人没有君子,有志向有抱负的人都会离他而去。因此环境可以成就英才,也可以毁掉英才。

明珠正是处于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环境,有一个英明的、知人善任的一把手——朱江洪,给她提供了一个你发挥她特长的舞台,因此她不成功都不行。为什么太多太多的人都显得那么的平庸,无成绩可以骄傲的呢?他们都一无是处吗?不是的,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给他一个舞台,同样可以演绎的无比精彩,可是这个舞台需要掌权者提供。可想而知,太多太多的人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

董明珠的成功是必然的,成就她的除了她自己,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她的企业掌门人――――朱江洪。

妃倾天下读后感 篇2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时有一阵,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学每次见了面都问:最近看了张爱玲的书没有?好奇之余,去书店买了两厚本。文字确有大家之风,简炼,华美,冷静的张扬,浸透骨子里的悲凉。十多年下来,时常翻着却一直没有看完,也惧于这种悲凉不想看完。

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这一篇是张爱玲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以喜剧结尾的爱情故事,虽然透着苍凉的质疑和无奈的唏吁。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这本多年前的旧书,翻到写有“倾城之恋”的这一页。一页翻下去,再翻下一页,如同翻动着张爱玲笔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里老道深刻否定爱情的张爱玲在现实中却还是中了胡兰成的毒,成为低到尘埃里欢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尘埃里开出的花该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张的内心应该是非常柔软的,本人也并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现的那么练达老道,所以,所以这篇倾城恋事也许是比较接近现实中她的爱情背景和理想爱情吧。

没有人怀疑张爱玲的文字是一朵艳丽到极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现给读者的一场纷呈话剧,即便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词语所呈现的艺术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倾城之恋也不例外,在张的描述下,这不是一场简单的爱情故事,她以独特的视角看着这场战火之恋,以独有的笔调在爱情的长线中编织着每一个展示人性的结,以人情刻画世情。即便只把它当成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动的。

多年前看过邵氏拍的黑白电影《倾城之恋》,文艺气息太浓,台词经典唯美却不够生活化,缪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讷,柔顺内敛有余,妩媚精明不足。流苏流苏,本就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物,随风飘摆,不安份的,动荡的,却也是精致美丽的,引人遐想的。这样的流苏确是少了很多韵味。后来看陈数和黄觉的电视版《倾城之恋》,有几分惊喜。电视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艺气,多了电影中没有演绎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间的暧昧。陈数也给白流苏增添了一份妩媚灵动和知性优雅,外在的娇柔风情,内心的迂回婉转,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有辜负我们这些看过数遍原着的观众。此剧后来拿了大奖,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沦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这是一个足以打动世间女子的爱情故事。爱情的力量与倾城的力量拧在一起,又因为在一座城沦陷的出口处才找到爱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让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荡不羁的范柳原,对尘世的一腔热血已随挚爱洪莲的香消玉殒而成为死灰,当遇到妩媚优雅却会低头的白流苏时又确是动了真心。起初,不过是两个平凡的男女,一个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钱男人,一个经济不能独立想抓牢一个男人让自己一生无忧的聪明的离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试探,走近,暧昧,各自独立而各怀算计,互相吸引却并未将真心交付对方。

然而,在香港沦陷之时,在特殊的时期两人无所顾虑的我心换你心,两心彻底靠拢。当范于战火纷飞之中向白大声求婚时,这种真心得到了最响亮的确定。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说是所渴望的爱情。一边是战火纷飞,一边是两不相弃,从此不必猜忌,从此一切了然于心,坦然相见。两个人之间的丝丝温情,在那一瞬间满溢,从此时间成为永恒。那一瞬的美好让读者如我也感动和连流不已。很多人说白是幸运的,在当时那个年代,这种幸运更加明显。几乎是带了一点女权主义色彩的幸运。

可是,我以为,爱情终究是一时一刻的产物,再震憾人心,再坚定与强大,也许,仍然与永恒无关。用超越时间来要求爱情,也是一种过度的索求。曾经以为公园里牵手漫步的白发老翁和老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长地久。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清韵自生清欢,但即便经历过倾城之恋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够相守到老,只有那种化学质变的短期的两情相悦也远远不够。从现实而真实的角度来说,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之际,执子之手,成说生死之时,倾城之“恋”其实已经到此为止。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机械能转换为内能,爱情之“恋”于其时已得到升华,以另一种感情而存在,成就了爱情之后的另一种幸福。这已经是一种的结局,也是一种盛极而淡的规律。如同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时候,会惊觉世间一切都一如寻常,从来都如此规律,不曾改变。

即使是这样感天动地,曲折迂回才完成的爱情,张爱玲也是固执的悲凉着。她在结尾轻轻的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_的收场!胡琴还是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憾的倾城之恋,惊世的爱情传奇,在世间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张爱玲看来,这样的经典传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还有着许多未知的苍凉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后,张爱玲仍然觉得人生是无奈的,世态是炎凉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质疑的,大有一言难尽之感,于是索性说,不问也罢。

她始终忘不了人生的悲凉,始终一边在平凡的热闹中冷静的祈祷着温暖故事,一边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无数场将要到来的悲凉。这是张独有的深刻,正是这种深刻与异常的冷静让她的文字有着独特和非凡的艺术魅力。何况花开花落,阴阳盈亏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和客观。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莲死而复生,范与白又会是何种结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个好的爱情故事了。范与白的爱情是靠着一场千年难逢的倾城事故来成全的,也许是经不起那一种最直接的考验。谁又知道呢。那是另一个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场冷暖了。

今时游走在张爱玲笔下民国的时空里,那种悲凉与无奈的气息仍然浓烈而真切自另一个时空悠悠传来。不过,时代在变着,今时的女人们只需要记着倾城时的那份真就好,我们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场_的收场就好。翻过了一页,自然会有下一页。“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奇也在倾城之时真实的存在着。那个渴望温暖的沧桑的聪明男子,那个善于低头的含蓄的风_女子,在一份以倾城巨大代价换得的幸运与平静里相守着,相伴到老,当然是一场不坏的人生。幸运不外如是。男人与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妃倾天下读后感 篇3

是夜,窗外小雨淅沥,屋内却十分安静。我拿出《倾城之恋》,再读。

一直觉得张爱玲是个清冷的女子,用一双冷寂眼神看世间所有繁华热闹,写感情总是毫不留情地剥去种种温情的外表,直接暴露出人的本然,没有任何修饰。让人看了顿生悲凉。《白玫瑰与红玫瑰》中那段最为经典的话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短短几十字,就揭示了男人一切真情下的本质。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把残忍的话语放在淡淡的哀愁中,然后再不经意的说出来,让你觉得悲凉却又拿她毫无办法。

而《倾城之恋》恐怕是张爱玲笔下唯一温暖而琐碎的爱情故事了。《倾城之恋》这个故事发生在香港,讲述了出身没落之家的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一次机会她认识了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想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赌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香港陷落的一刹那,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她在白公馆的地位微乎其微。张爱玲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流苏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流苏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流苏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她并没有从家人那里得到安慰,他们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其中还有一句“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

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他的对生活对爱情的态度都比较悲观,他不相信爱情,却又渴望爱情。虽然有些人评论他,认为他很蔑视爱情,蔑视一切,可是,我觉得这是他长期以来的性格和习惯而形成的,正因为飘泊不定,他应该是更希望得到爱情,更渴望爱情。在他遇到白流苏之前,他确实对女人当成脚下的泥,可是在他遇到白流苏之后,我觉得他已经有很大的转变。虽然他还是那么轻佻,让人误会白流苏就是他的情妇,虽然之前他对白流苏的拒绝也放弃过,但后来,到战乱,他还回来保护他自己心爱的女人,还在战乱与她登报结婚,可见,他是真心爱护白流苏的。

徐太太是这部小说中让我觉得比较温暖的一个人。在那种年代,每个人都吧伦理道德看得很重,白流苏在家里地位卑微,被人耻笑,可是,她是真心怜惜她,为她找一个好人家。虽然后来接她去香港都是范柳原的主意,不过可以看出她是个善良热心的人。

其实,初看《倾城之恋》是五六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高年级的学长学姐之间流行张爱玲的书,为了赶“潮流”,我也存了好久的零花钱去书店买了《倾城之恋》。但是当时看《倾城之恋》什么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后来了又看了几遍这本书,也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妃倾天下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董明珠的一本自传式的小说,讲述了她在2001年经历了淮地、滨州以及河南事件后,整理出自己格力特有的一套经营模式,以及她在整个历程中所经历的心路历程以及得出的经验总结。被称为铁娘子的董明珠,由一个业务员,做到了市场总监,升上了总经理,整个历程,她经历了不少的艰辛以及磨练。

董明珠在现实生活的棋盘上的棋艺如何,不得而知。但我觉得她不愧为市场上的行棋高手。我自认为,一个成功女子也好,一个女强人也罢,毕竟都是女人,女人都有她脆弱的一面,何来的力量,何来的勇气,使她战胜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我们从《行棋无悔》的字里行间,不难找出答案,这就是她对企业的炽热感情,一身正气的泼辣作风,以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

如今,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做企业之难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把一个小企业做成大企业艰难,做成一个知名的企业更难,而把一个竞争行业的国企做成一个知名的大企业更是难上加难。当然,世上无绝对,像格力电器这样竞争非常激烈的家电行业的国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一个闻名中外的知名企业,对国家、对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社会和股民的普遍认可,这里,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第一。

世间,就像一个大棋盘。人的一生,就好像在这个大棋盘上下棋一样。既是下棋,就有棋林高手,临危不惧,斗智斗勇,所向披靡,非常出色。也有不慎行差踏错,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行棋无悔》这本书,对广大读者是一个有益的启迪。读者可以从中体味到企业家对事业的追求,对未来的渴望。这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人生或许有一些裨益。

妃倾天下读后感 篇5

棋之道,人之道

——读《棋王》有感 我第一次看《棋王》就很震惊,喜欢的不得了,那时才读高二,其实也不知为何,只是觉得这小说写的不做作,意义高深又用词浅显,甚至,我抄写背诵了中间的一些段落。如今我明白它奇特的原因——他没有像大部分知青作家一样呻吟和控诉,他找到了对付那些苦难生活的法则,同时也自然而然的拥有了回忆、审视、评判那段个人史和时代史的态度,那是非常大气的态度,非常的脱俗,举重若轻。作为有着相似遭遇的同一代人,王小波的表现也很超脱——他把那段生活当作最好的黑色幽默,阿城和王小波都感到了知青生活总最恐怖的一面——不是饿饭,他们下放到云南,吃饱是没问题的——被剥夺求知的权利、思维的乐趣。

故事梗概可说毫无波澜:“我”在下乡的火车上,遇到缠着找人下象棋的王一生。聊天的时候才知道这个人就是之前在中学棋艺独步当时的王一生,后面结成朋友。当时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和王一生分在不同农场,几个月后,王一生赶了几百里路,来看“我”,一问才知道他请假出来半个月,四处找人下棋。“我”赶紧张罗自己农场的“脚卵”倪斌和王一生对弈,二人棋逢对手,王一生赢了。倪斌告诉王一生半年后有地区运动会,其中有棋类,王一生答应赴赛。半年后,“我”和大伙赶去参加运动会,王一生却直到运动会初赛结束都没出现。后来王一生风尘仆仆地出现,倪斌用家传字画给县委书记,给王一生换一次参赛机会,但王一生执意不允这样参赛,而决定正式比赛后和这些高手比赛,这才出现了后面十人同时和王一生下棋的局面,其中就包括比赛的前三名。最后王一生胜了其他九人,和最后的比赛第一名平手告终。

文章首先打动我的是他朴实细腻的描写语言, 阿城运用反嘲口吻,语言朴素、诙谐,富有深意。这篇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写物力求简洁,刻画人物时,语言古朴、简约而丰厚,有时近乎白描,显示了作者对本民族语言的独特把握和深厚的语言功底。下面着重介绍一下我喜爱的一些段落:

首先是在火车上王一生吃东西的描写,“听见前面大家拿吃时铝盒的碰撞声,他常常闭上眼睛,嘴巴紧紧收着,倒好像有些恶心。” 这里有一种欲扬先抑的结果,实际上后面是讲一个人极度地渴望粮食的态度,但他就是因为太渴望了,所以才表现出一种“恶心”的感觉,这样就把他内心的一种焦虑、不安、紧张的情绪写出来了。大家在紧张中可能都会有这样的反应,因为你太患得患失了,反倒有的时候表现出的不是那种欣喜若狂,而是一种看上去和正常的表现之间的距离感觉,他就把这种距离感表现出来了。然后,“拿到饭后,马上就吃开始吃,吃的很快,喉节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大家可以体会一下,你有没有这种“抹”的感受?为什么要“抹”进去?那就是非常不愿意浪费的人才会有这样一种习惯性的动作。“抹”这个动作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他把这个面全部照顾到了,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到王一生对粮食、油花的一种珍惜。“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按”表示出很紧张的情绪,一个人为一颗米粒而不惜工本,那么你可以看到重和轻之间一个辩证法。接下来,“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充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在这里,“吮”、“吸”、“呷”把一个人从紧张到放松的一个过程很完整地展现出来了。这是一个面上的东西,他特别加上了一个细节,这么一颗干饭如何折磨了他,他和这颗干饭之间的关系简直就是一场非常剧烈的战斗。所以他总结到:“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他用了一个具有反讽性的.一句话,不是可怜王一生被饥饿折磨得似乎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了,而是可怜一些饭,这是用反的写法,这种反语的用法还体现在形容词的活用上,如“惨无人道”是个贬义词,形容一种残暴的恶性,但在这个地方通过这样一个词折射出来的是王一生这个人的一种生存的困窘,这也让你焕发出对他怜悯的情感,所以他把这个词的一种正常的情感就转移掉了。

再看看“我”和其他的知青们一行人为了看运动会而进城后的画面,“一个馆子一个馆子地吃,都先只叫净肉,一盘一盘地吞下去,拍拍肚子出来,觉得日光晃眼,竟有些肉醉。”一个“肉醉”把人的那种极其酣畅的感觉写了出来,我们只听说过“酒醉”、“茶醉”,还没听说过有“肉醉”——一个人沉醉在肉中间,一种因为非常而释放的感觉。这也可以反衬出在肉醉之前的生存情景是多么地令人可怜呀。接着有一段写几个演员:“三四个女的,穿着蓝线衣裤,胸蹶得不能再高,一扭一扭地走过来,近了,并不让路,直脖直脸地过去。”“直脖直脸”又是形容词动化,将几个女演员内心的那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以及盛气凌人的姿态通过一个“直”就表现了出来。还有一段风景描写,“这时已近傍晚,太阳垂在两山之间,江面上便金子一般滚动,岸边石头页如热铁般红起来。”“垂在两山之间”将夕阳西下,太阳那样的一种软弱无力表达了出来,“金子一般滚动”,其中光线也被赋予了某种油画的效果。

然后我认为最精彩的就是最后对于王一生和十人同时下棋时的细致描写,“王一生坐在场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腿上,眼睛虚望这,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注意到这里的“眼睛虚望着”,展示了王一生内心没有多少把握而显得内心有些空虚的形象。这让我们感觉到在车轮大战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踌躇满志,车轮大战对他来讲更多意味着是一种挑战。“王一生的姿式没有变,仍旧式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阿城对眼睛的把握是非常精细的,写出了从眼睛中所反映出来的王一生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莫大的距离,“像是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极近极近的近处”这里很显然是已经完全进入到了象棋的世界中去的一种目光,这种目光看起来非常空洞,但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

“我找了点儿凉水来,悄悄走近他,在他跟前一挡,他抖了一下,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一会儿才认出是我,就干干地笑了一下。我指指水碗,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他把碗递过来,眼睛望望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在里面游动,嘴角儿缓缓流下一滴水,把下巴和脖子上的土冲开一道沟儿。我又把碗递过去,他竖起手掌止住我,回到他的世界里去了。”这几句描写在我看来极为精彩,阿城用“眼睛刀子似的看了我一下”将王一生进入到象棋境界的癫狂状态即常人无法了解的状态表现了出来,而王一生喝水的场景则亦是十分生动,“他把碗高高地平端着,水纹丝儿不动”表现出王一生的淡定沉着,他的个性也在这种小细节中透露出来。而他每每要喝水时却被回报的棋步打断,将嘴定在碗边儿的场景,更是让人敬佩他的专注。“才咽一口水下去,"咕"的一声儿,声音大得可怕,眼里有了泪花”活灵活现的展现了王一生在下棋时无心顾及其他,连喝水这样的基本需求也只能一次性解决,眼里都被呛的激起了泪花。

最后,“王一生孤身一人作者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桩,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这样已经完成了一个由凡人到圣人的转变,“似无所见,似无所闻”,已经完成了个人宇宙的内化。大家如果去拜过佛,就会发现当你进入到庙中,就觉得好像菩萨看到了你,但是实际上她并没有看到你,这也是作者在小说中对王一生的眼睛的描写所借鉴的眼光——一种非常独立于红尘俗世之外的超然的眼光。

《棋王》一共是四节,每一节都有一个鲜明的叙事侧重点。这一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叙事的,用“我”来展开的这样一个故事,“我”与王一生之间不仅仅是“看与被看”这样一种关系,他更大程度上还参与了王一生如何从一开始被人看作精神病最后变成“棋王”的这样一个过程,他是一个参与者。所以在这个小说中间,一方面可以看到小说的重点是在讲王一生的故事,但你也不妨把视野稍微探出去看一看,“我”在王一生的故事中间是否也完成了一个心理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心理上的一种升华?事实上,对王一生的这样一个故事比较理性的完整的总结,不是王一生做出来的,而是“我”做出来的。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我”和王一生这样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在这个小说中间也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一点。

整个小说中,反复突出和反复描写的是两种意象:饥饿和象棋。吃是人生和社会的基本需要。王一生一生只有两种基本欲求:一是吃饭,二是下棋。乍看起来吃饭与下棋毫不相干,一个是纯物质需要,一个是纯精神活动。其实,这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 王一生吃饭凶,可下棋却似换了个人。在他看来,“何以解不痛快?唯有下棋”,他只有在象棋里能稍稍救出自己,因“呆在棋里舒服”。后来,王一生和好几人车轮大战,胜了后,他呜呜地哭着说:“妈,儿今天明白事儿了。人还要有点儿东西,才叫活着。”是的,人总要有点儿实实的东西,把自己投注进去,才叫活着。如果说,在“吃”的面前,王一生恐惧“饥饿”;那么,在“棋”的面前,王一生在填补“匮乏”。其实二者是二而一的,无非前者多在身体,后者则在精神。

彼时国中,填饱肚子是头等大事。之后呢?人仅仅吃饱了,就算活着吗?对食物的饥饿感与对精神的匮乏在根子上是一样的。人不能单靠所谓的“意义”而活着。人得吃饭,得在料理完衣食之后,琢磨下怎么能活得有点人样子。所以,书末归结道“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阿城写出了一代人关于“饥饿”的经验,无论是生存上的或是观念上的,也写出了人对自身的不满意。

不知道今日处于“饱和经验”的我们还能否理解这样的经验。但不同的时代自有不同的“饥饿”与“匮乏”。我们每个人亦时时刻刻处于各般不同的“饥饿”与“匮乏”的状态中。这点看电视里层出不穷的心灵访谈节目即可知。

中国自古是个饥饿的国家。但越是饥饿的民族其实对饥饿的理解往往未必深彻,亦未必晓得文学和饥饿是什么关系,因他们太在乎“饱”了。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嚼出个味道,就吞咽了。阿城的书写,在我看来实在是将众人肚子里的这层感觉揭开了,顺带也点了点我们的文学。

道家讲究辨证唯物,不偏激,盛极必衰,衰极必盛;处弱,处下,不争,虚怀若谷,是以不争故莫之能争;站在更大的视角看待历史,看待人生,是以宇宙之大也是小,更别提人生,所以要达观,要豁达。而这些精神都在主人公王一生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简言之,要吃维持温饱,这是基本,但是不能馋,那是贪。然后要解决精神追究问题。这就是人生。这就是人道。

想了解更多【妃倾天下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妃倾天下读后感